跨文化写作--汉族作家迟子建的少数民族题材小说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一、迟子建 | 第9-10页 |
二、少数民族 | 第10-11页 |
三、跨文化写作 | 第11-12页 |
四、迟子建小说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 | 第13-14页 |
一、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二、文本分析法 | 第14页 |
三、叙事学理论 | 第14页 |
第一章 《树下》和《额尔古纳河右岸》比较研究 | 第14-22页 |
第一节 研究原因 | 第14-16页 |
第二节 人物形象 | 第16-19页 |
第三节 人物出场环境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创作的社会环境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迟子建跨文化写作的艺术风格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对民间资源的认同与重建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对意象的运用和延伸 | 第24-29页 |
一、死亡意象 | 第26-27页 |
二、畸形人意象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迟子建跨文化写作的独特视域 | 第29-35页 |
第一节 远离都市的"流浪"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跨文化写作中的少数民族人物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异乡人"的视域优势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迟子建处理自己汉族身份的书写策略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借助神话、传说、故事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追求母语者认同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运用叙述技巧 | 第38-41页 |
第五章 迟子建跨文化写作的文化碰撞 | 第41-50页 |
第一节 声音的"帮助" | 第41-43页 |
第二节 主流社会对汉族作家书写少数民族的影响 | 第43-47页 |
一、套话与误读 | 第43-44页 |
二、媒体报道与客观真相 | 第44-45页 |
三、想象与真实 | 第45-47页 |
第三节 迟子建跨文化写作的文化警醒意义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