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直流线路混合电场计算与测试研究
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交直流混合场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交直流混合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电场限值情况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1 混合电场计算模型研究 | 第18页 |
1.4.2 混合电场测量系统研制 | 第18页 |
1.4.3 合电场评价方法 | 第18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混合电场解析模型 | 第18页 |
1.5.2 研制混合场测试仪器 | 第18-19页 |
1.5.3 提出了混合场评价标准和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混合场计算模型研究 | 第20-58页 |
2.1 交流电场计算模型 | 第20-24页 |
2.2 直流电场计算模型 | 第24-38页 |
2.2.1 地面标称场的计算 | 第25页 |
2.2.2 地面合成场的计算 | 第25-33页 |
2.2.3 表面电位梯度的计算 | 第33-38页 |
2.3 交直流混合场缩比模型试验 | 第38-49页 |
2.3.1 缩比模型试验特点 | 第38-39页 |
2.3.2 试验参数及设备 | 第39-41页 |
2.3.3 试验数据 | 第41-49页 |
2.4 交直流混合场计算模型 | 第49-58页 |
2.4.1 混合场叠加模型 | 第49-52页 |
2.4.2 混合场解析模型 | 第52-54页 |
2.4.3 叠加法与解析法的比较 | 第54-55页 |
2.4.4 计算模型的编程实现 | 第55-56页 |
2.4.5 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56-58页 |
第三章 交直流混合线路电场分布特性 | 第58-72页 |
3.1 导线高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3.2 相间距的影响 | 第60-64页 |
3.3 子导线半径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 导线排列方式的影响 | 第65-68页 |
3.5 相序排列方式的影响 | 第68-71页 |
3.6 混合场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混合电场测量系统研制 | 第72-90页 |
4.1 工频电场测试仪原理 | 第72-74页 |
4.1.1 平板型探头测量原理 | 第72-73页 |
4.1.2 硬件设计 | 第73-74页 |
4.2 直流合成场测量原理 | 第74-78页 |
4.2.1 电路工作原理 | 第74-76页 |
4.2.2 电路实现 | 第76-78页 |
4.3 混合电场测量装置研制 | 第78-80页 |
4.3.1 传感器 | 第78-79页 |
4.3.2 处理电路 | 第79-80页 |
4.3.3 显示终端 | 第80页 |
4.4 系统的校准 | 第80-86页 |
4.4.1 合成电场校准装置 | 第80-83页 |
4.4.2 工频电场校准装置 | 第83-85页 |
4.4.3 校准结果 | 第85-86页 |
4.5 测量方法 | 第86-87页 |
4.5.1 测量位置的选择 | 第86页 |
4.5.2 测量方法 | 第86-87页 |
4.6 现场测量 | 第87-89页 |
4.6.1 测量位置 | 第87-88页 |
4.6.2 测量结果 | 第88-89页 |
4.7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交直流混合场评价方法 | 第90-108页 |
5.1 低频电场的影响研究 | 第90-91页 |
5.2 人体内部电场计算及限值 | 第91-93页 |
5.3 均匀场中的人体感应电流及限值 | 第93-100页 |
5.4 直流电场的人体电流分析 | 第100-102页 |
5.4.1 直流合成场人体效应 | 第100页 |
5.4.2 人体感受试验分析 | 第100-102页 |
5.5 混合场控制值和评价方法 | 第102-108页 |
5.5.1 现有控制方法分析 | 第103页 |
5.5.2 混合电场控制设想 | 第103-105页 |
5.5.3 不同控制方法对线路走廊的影响分析 | 第105-106页 |
5.5.4 评价方法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8-110页 |
6.1 结论 | 第108-109页 |
6.2 展望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