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

关于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补给及盐分来源的初步探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环境同位素技术简介第11-13页
        1.2.1 水的环境同位素成分第11-12页
        1.2.2 环境同位素技术原理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水化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同位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地质概况第18-29页
    2.1 研究区地表水系第18-21页
        2.1.1 水文条件第18页
        2.1.2 引黄灌区简介第18-19页
        2.1.3 黄河简介第19-21页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21-27页
        2.3.1 第四纪地质第21-23页
        2.3.2 全新世地层第23页
        2.3.3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第23-24页
        2.3.4 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质条件第24-27页
    2.4 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第27-29页
第三章 水化学方法初步探讨浅层地下水水分和盐分补给来源第29-47页
    3.1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地表水交换特征的初步探讨第30-40页
        3.1.1 黄河三角洲地表水和地下水化学特征第30-36页
        3.1.2 黄河三角洲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离子差异性分析第36-40页
    3.2 利用水化学方法探讨浅层地下水盐分起源第40-46页
        3.2.1 EC 等值线图与潜水位线的关系第40-42页
        3.2.2 浅层地下水盐分的演变第42-46页
    3.3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同位素技术初步探讨潜水水分和盐分补给来源第47-58页
    4.1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水分补给来源的初步分析第47-51页
        4.1.1 采样与分析第47页
        4.1.2 研究区各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第47-50页
        4.1.3 研究区潜水的成因及与黄河的水力联系第50-51页
    4.2 利用同位素方法分析蒸发对水分盐来源的影响第51-57页
        4.2.1 大气降水线的氘剩余第51-52页
        4.2.2 地下水盐分的来源第52-57页
    4.3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58-61页
    5.1 总结第58-59页
    5.2 建议及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i-6Al-4V辉光离子渗钼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统筹科技资源机制建设研究--以关天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