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引言 | 第13-18页 |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2.2 测试仪器参数 | 第16-17页 |
| 1.3 完成的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 第17-18页 |
| 2 锆石及其地球化学 | 第18-27页 |
| 2.1 锆石的化学组成及形态 | 第18-21页 |
| 2 1.1 主量元素 | 第18页 |
| 2.1.2 微量元素 | 第18-19页 |
| 2.1.3 锆石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 | 第19-21页 |
| 2.2 锆石的同位素研究 | 第21-24页 |
| 2.2.1 锆石的U(Th)-Pb同位素测年 | 第21-22页 |
| 2.2.2 锆石的Lu-Hf系统 | 第22-23页 |
| 2.2.3 锆石的氧同位素 | 第23-24页 |
| 2.3 锆石中的包裹体 | 第24-26页 |
| 2.3.1 固态包裹体 | 第24-25页 |
| 2.3.2 流体包裹体 | 第25-26页 |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 3 不同成因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综述 | 第27-44页 |
| 3.1 岩浆锆石 | 第27-32页 |
| 3.1.1 稀土元素(REE)和Y | 第27-28页 |
| 3.1.2 岩浆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 第28-29页 |
| 3.1.3 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及应用 | 第29-31页 |
| 3.1.4 其他微量元素 | 第31页 |
| 3.1.5 微量元素相关图解 | 第31-32页 |
| 3.2 变质锆石 | 第32-38页 |
| 3.2.1 不同变质相锆石的特征 | 第35-37页 |
| 3.2.2 Th/U比值指示锆石成因的不可靠性 | 第37-38页 |
| 3.2.3 Ti-in-zircon温度计 | 第38页 |
| 3.3 热液锆石 | 第38-42页 |
| 3.3.1 热液锆石的识别 | 第39页 |
| 3.3.2 岩浆热液锆石 | 第39-41页 |
| 3.3.3 变质热液锆石 | 第41-42页 |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 4 缅甸硬玉岩中锆石(热液型/岩浆型)的微量元素特征及意义 | 第44-59页 |
| 4.1 硬玉岩研究 | 第44-46页 |
| 4.2 地质背景 | 第46-48页 |
| 4.3 硬玉岩样品及锆石的特征 | 第48-50页 |
| 4.4 结果 | 第50-52页 |
| 4.5 讨论 | 第52-59页 |
| 4.5.1 缅甸硬玉岩中锆石核的成因 | 第52-54页 |
| 4.5.2 硬玉岩中热液锆石的特征 | 第54-57页 |
| 4.5.3 Ti-in-zircon温度计 | 第57-59页 |
| 5 山西代县金红石矿中锆石(变质型)的微量元素特征及意义 | 第59-79页 |
| 5.1 金红石矿资源研究现状 | 第59-61页 |
| 5.2 地质背景 | 第61-63页 |
| 5.3 岩相学特征及锆石的特征 | 第63-64页 |
| 5.4 岩石地球化学 | 第64-65页 |
| 5.5 锆石特征及其包裹体 | 第65-66页 |
| 5.6 锆石微量元素结果 | 第66-70页 |
| 5.7 讨论与结论 | 第70-79页 |
| 5.7.1 第Ⅰ类锆石 | 第70-71页 |
| 5.7.2 第Ⅱ类锆石 | 第71-74页 |
| 5.7.3 第Ⅲ类锆石 | 第74-76页 |
| 5.7.4 第Ⅳ类锆石 | 第76-79页 |
| 6 赣东北上饶市黄柏坑铅锌(铜银)矿中锆石(岩浆型)的微量元素特征及意义 | 第79-89页 |
| 6.1 与斑岩有关的铅锌矿床研究 | 第79-80页 |
| 6.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80-81页 |
| 6.3 矿区地质特征 | 第81-83页 |
| 6.4 流纹斑岩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 | 第83-84页 |
| 6.5 锆石微量元素结果 | 第84-86页 |
| 6.6 讨论与结论 | 第86-89页 |
| 7 不同成因类型锆石的特征对比及判别 | 第89-93页 |
| 7.1 岩浆锆石 | 第89页 |
| 7.2 变质锆石 | 第89-91页 |
| 7.3 热液锆石 | 第91页 |
| 7.4 小结 | 第91-93页 |
| 8 结论 | 第93-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21页 |
| 附录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