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 论文提纲 | 第17页 |
1.5 参考文献 | 第17-18页 |
第二章 OLEDs的基本介绍 | 第18-45页 |
2.1 OLEDs技术简介 | 第18页 |
2.2 OLEDs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2.2.1 OLEDs的发展历史 | 第18-20页 |
2.2.2 OLEDs的产业化现状 | 第20-22页 |
2.3 OLEDs的器件物理 | 第22-36页 |
2.3.1 OLEDs的结构 | 第22-24页 |
2.3.2 OLEDs的工作原理 | 第24-26页 |
2.3.3 OLEDs的载流子注入 | 第26-29页 |
2.3.4 OLEDs的载流子传输 | 第29-30页 |
2.3.5 OLEDs的激子过程 | 第30-33页 |
2.3.6 衡量OLEDs的重要参数 | 第33-36页 |
2.4 有机白光OLEDs的实现方法 | 第36-38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第三章 基于InCl_3的高效绿光OLEDs的研究 | 第45-65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5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3.2.2 器件结构 | 第46-47页 |
3.2.3 实验表征方法和相关设备 | 第47-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3.3.1 器件光电性能 | 第52-54页 |
3.3.2 增强的空穴注入 | 第54-58页 |
3.3.3 器件稳定性 | 第58-60页 |
3.4 结论 | 第60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第四章 基于双激子阻挡层的高效黄光OLEDs的研究 | 第65-81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 | 第66-6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4.2.2 器件结构 | 第66-68页 |
4.2.3 实验表征方法和相关设备 | 第68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68-77页 |
4.3.1 用双激子阻挡层提高器件光电性能 | 第68-71页 |
4.3.2 双激子阻挡层(d-EBL)的功能 | 第71-76页 |
4.3.3 器件稳定性 | 第76-77页 |
4.4 结论 | 第77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第五章 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作p型掺杂材料对OLEDs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 第81-98页 |
5.1 引言 | 第81-8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2-86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5.2.2 器件结构 | 第82-84页 |
5.2.3 实验表征方法和相关设备 | 第84-8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3页 |
5.3.1 电致发光性能比较 | 第86-87页 |
5.3.2 电子转移(CT)复合物性能比较 | 第87-88页 |
5.3.3 空穴注入效率比较 | 第88-89页 |
5.3.4 空穴注入势垒比较 | 第89-92页 |
5.3.5 器件稳定性 | 第92页 |
5.3.6 薄膜的表面粗糙度 | 第92-93页 |
5.4 结论 | 第93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第六章 含有激子调控间隔层的高效白光OLEDs研究 | 第98-111页 |
6.1 引言 | 第98-9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9-101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99-100页 |
6.2.2 器件结构 | 第100-101页 |
6.2.3 实验表征方法和相关设备 | 第10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6页 |
6.3.1 电流密度-电压关系 | 第101-102页 |
6.3.2 混合层间间隔层掺杂比例对器件中激子产生界面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6.3.3 混合层间间隔层掺杂比例对器件中激子俘获机制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6.3.4 混合层间间隔层掺杂比例对器件中光谱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6.4 结论 | 第106-107页 |
6.5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7.1 总结 | 第111-113页 |
7.2 展望 | 第113-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