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近场地震动简介 | 第10-12页 |
1.2.1 近场地震动的定义及特点 | 第10-11页 |
1.2.2 近场区桥梁抗震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3 地震易损性的定义 | 第12页 |
1.4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1 经验分析方法 | 第13页 |
1.4.2 理论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4.3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于向量 IM 的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16-23页 |
2.1 引言 | 第16-17页 |
2.2 基于向量 IM 的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17-22页 |
2.2.1 桥梁组成部件的地震易损性函数 | 第17-19页 |
2.2.2 桥梁系统的地震易损性函数 | 第19-22页 |
2.3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桥梁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23-43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桥梁简介以及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23-24页 |
3.3 钢筋混凝土桥墩的纤维单元模型 | 第24-37页 |
3.3.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25-27页 |
3.3.2 钢筋本构模型 | 第27-28页 |
3.3.3 纤维截面塑性铰模型 | 第28-30页 |
3.3.4 钢筋混凝土桥墩纤维单元模型的验证 | 第30-37页 |
3.4 桩—土—桥梁结构的相互作用 | 第37-38页 |
3.5 桥台模型 | 第38-39页 |
3.6 损伤指标的确定 | 第39-41页 |
3.6.1 桥墩的损伤指标 | 第39-40页 |
3.6.2 支座的损伤指标 | 第40-41页 |
3.6.3 桥台的损伤指标 | 第41页 |
3.7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 | 第43-51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桥梁结构本身的不确定性 | 第43-44页 |
4.3 地震动的不确定性 | 第44-49页 |
4.3.1 地震记录的选取 | 第45-47页 |
4.3.2 向量 IM 的选择 | 第47-49页 |
4.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桥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51-74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一般场地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51-62页 |
5.2.1 桥梁组成部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52-55页 |
5.2.2 向量 IM 与标量 IM 的比较 | 第55-57页 |
5.2.3 桥梁系统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57-60页 |
5.2.4 桥梁组成部件与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的比较 | 第60-62页 |
5.3 近场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2-68页 |
5.3.1 桥梁组成部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3-66页 |
5.3.2 桥梁系统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6-68页 |
5.4 近场地震动与一般场地地震动的比较 | 第68-73页 |
5.4.1 桥梁组成部件地震易损性的比较 | 第68-72页 |
5.4.2 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的比较 | 第72-73页 |
5.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