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最后计划者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LPS 运行研究 | 第10-11页 |
1.3.2 LPS 与其他管理工具融合 | 第11-12页 |
1.3.3 LPS 实际工程应用研究 | 第12-14页 |
1.4 系统动力学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1 项目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2 系统动力学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7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最后计划者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 第19-29页 |
2.1 传统项目计划和控制方法 | 第19页 |
2.2 最后计划者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2.2.1 最后计划者概念 | 第19-20页 |
2.2.2 Should-Can-Will-Did | 第20-21页 |
2.2.3 生产单位控制与流控制 | 第21-23页 |
2.2.4 最后计划者系统衡量指标 | 第23页 |
2.3 最后计划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25页 |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 第25-27页 |
2.4.1 系统概述 | 第25页 |
2.4.2 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发展 | 第25-26页 |
2.4.3 系统的模型化 | 第26-27页 |
2.5 工程建设项目的动态系统特性 | 第27页 |
2.6 建模软件——Vensim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建设工程项目系统层面与操作层面 | 第29-36页 |
3.1 MBR 项目管理思想 | 第29-30页 |
3.1.1 MBR 思想 | 第29页 |
3.1.2 挣值管理 | 第29-30页 |
3.2 MRM 项目管理思想 | 第30-31页 |
3.2.1 MRM 思想 | 第31页 |
3.2.2 最后计划者系统 | 第31页 |
3.3 系统层面与操作层面划分及其管理手段归属 | 第31-33页 |
3.4 项目层面绩效指标分析 | 第33页 |
3.4.1 项目操作层面绩效指标 | 第33页 |
3.4.2 项目系统层面绩效指标 | 第33页 |
3.5 项目层面之间的连接关系 | 第33-36页 |
第四章 以 LPS 为中心建立建设工程项目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6-50页 |
4.1 提出假设 | 第36页 |
4.2 确定系统边界 | 第36-38页 |
4.2.1 设定时限 | 第36页 |
4.2.2 设立模型边界 | 第36-38页 |
4.3 绘制存量流量图 | 第38-41页 |
4.4 模型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参数 | 第41-42页 |
4.5 模型测试 | 第42-49页 |
4.5.1 量纲一致性测试 | 第42页 |
4.5.2 系统行为测试 | 第42-45页 |
4.5.3 时间测试 | 第45-47页 |
4.5.4 成本测试 | 第47-49页 |
4.6 模型测试结论 | 第49页 |
4.7 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5.1 结论 | 第50-51页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