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政府绩效民意评价概述 | 第20-28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政府绩效 | 第20页 |
2.1.2 政府绩效评价 | 第20页 |
2.1.3 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 | 第20-21页 |
2.2 民意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2.2.1 参与式民主论 | 第21-22页 |
2.2.2 民主行政理论 | 第22页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3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2.3.1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的政治背景 | 第23-24页 |
2.3.2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的现实意义 | 第24-25页 |
2.4 民意评价中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的方法 | 第25-28页 |
2.4.1 面对面调查 | 第26页 |
2.4.2 信函访问、留置访问 | 第26页 |
2.4.3 电脑辅助电话调查 | 第26-27页 |
2.4.4 网络调查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的实践 | 第28-47页 |
3.1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的现况分析 | 第28-40页 |
3.1.1 民意评价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占据重要地位 | 第28-29页 |
3.1.2 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的实践模式 | 第29-36页 |
3.1.3 地方政府绩效的民意评价实践的相关要素分析 | 第36-40页 |
3.2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3页 |
3.2.1 评价主体缺乏参与意识、评价能力及结果关注度 | 第40页 |
3.2.2 评价对象缺乏顾客意识和良好的政绩观与评价配合度 | 第40-41页 |
3.2.3 评价方式单一、单向与封闭 | 第41-42页 |
3.2.4 评价程序缺乏规范、透明和监督 | 第42页 |
3.2.5 评价目的异化和评价价值导向的偏差 | 第42页 |
3.2.6 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可比性和系统性 | 第42-43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弊端的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3.3.1 传统文化观念束缚下的群体性失语 | 第43-44页 |
3.3.2 主客体参与意识薄弱下的双方少作为 | 第44页 |
3.3.3 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欠缺下的保障不到位 | 第44-45页 |
3.3.4 绩效评价技术不完善导致的操作性难题 | 第45-46页 |
3.3.5 绩效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导致的沟通不畅 | 第46-47页 |
第4章 国外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的经验借鉴 | 第47-52页 |
4.1 美国衣阿华州“公众发起的绩效评价”项目剖析 | 第47-48页 |
4.1.1 公众发起的绩效评价的主要目标 | 第47页 |
4.1.2 公众发起的绩效评价的主要做法 | 第47-48页 |
4.2 英国萨福克郡政府绩效管理剖析 | 第48-50页 |
4.2.1 新绩效管理的主要目标 | 第49页 |
4.2.2 新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49-50页 |
4.3 启示和借鉴 | 第50-52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的对策 | 第52-63页 |
5.1 逐步实现公众全过程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价 | 第52-56页 |
5.1.1 公众全过程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原则 | 第52-54页 |
5.1.2 公众全过程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流程设想 | 第54-56页 |
5.2 推进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的制度化、法治化 | 第56-58页 |
5.2.1 加强中央和地方关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制度建设 | 第56-57页 |
5.2.2 完善民意评价的参与机制 | 第57-58页 |
5.3 培育民意评价的文化与意识 | 第58-59页 |
5.3.1 强化地方政府“顾客导向”的主动服务意识 | 第58页 |
5.3.2 培育利于民意评价的社会氛围 | 第58-59页 |
5.4 建立公开透明、沟通畅通的机制 | 第59页 |
5.4.1 推进电子政府建设 | 第59页 |
5.4.2 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的沟通互动 | 第59页 |
5.5 促进民意评价方式及技术改进 | 第59-63页 |
5.5.1 将社会公众评议与政府自评、立法机关的评议统筹考虑 | 第59-60页 |
5.5.2 积极推进独立专业的社会评估组织的发展 | 第60页 |
5.5.3 挑选和审定科学合理的参与规模 | 第60-61页 |
5.5.4 改进民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