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5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 、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二) 、农户借贷问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 研究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3页 |
四、 全文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一) 、农户及农户类型 | 第15-16页 |
(二) 、农户借贷、农户借贷的形式 | 第16页 |
(三) 、农村金融 | 第16-17页 |
二、 农村金融理论发展概述 | 第17-20页 |
(一)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 第18页 |
(二) 、农村金融理论 | 第18-19页 |
(三) 、对农户经济行为的理论观点—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之争 | 第19-20页 |
三、 对农户借贷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研究 | 第23-31页 |
一、 调查概述 | 第23-26页 |
(一) 、样本所在地区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二) 、调查方法、指标选取及调查目的 | 第24-26页 |
二、 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调查 | 第26-29页 |
(一) 、农户借贷发生率 | 第26页 |
(二) 、农户借贷资金额度 | 第26-27页 |
(三) 、农户借贷资金期限、利率 | 第27-28页 |
(四) 、农户融资需求目的 | 第28页 |
(五) 、农户的借款渠道 | 第28-29页 |
(六) 、农户的信用状况 | 第29页 |
三、 对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总结 | 第29-31页 |
(一) 、农户借贷行为的自身特点 | 第29-30页 |
(二) 、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情况分析 | 第31-39页 |
一、 民间借贷发展状况 | 第31-34页 |
(一) 、民间借贷发展历程 | 第31页 |
(二) 、民间借贷广泛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 第31-32页 |
(三) 、民间借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二、 国家对民间金融规范化的举措 | 第34-36页 |
(一) 、有关政策梳理 | 第34页 |
(二) 、需要关注的三类金融机构 | 第34-36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五章 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9-43页 |
一、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现状 | 第39-40页 |
(一) 、中国农业银行 | 第39页 |
(二)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39-40页 |
(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第40页 |
(四) 、邮政储蓄银行 | 第40页 |
二、 农村正规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一) 、农村储蓄存款的投向存在问题 | 第40-41页 |
(二) 、现有金融体制进入农村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 | 第41页 |
(三) 、贷款市场上提供供给的机构缺少 | 第41页 |
(四)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 第41-42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关于改革农村正规金融与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3-47页 |
一、 改革农村现有的正规金融体系 | 第43-44页 |
(一) 、完善和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 第43-44页 |
(二) 、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中的发展 | 第44页 |
(三) 、加大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 | 第44页 |
(四) 、农业发展银行应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44页 |
二、 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 | 第44-47页 |
(一) 、民间金融监管需要正式化 | 第44-45页 |
(二) 、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 第45页 |
(三) 、尽快完善民间资本进入制度 | 第45页 |
(四) 、合理区别对待不同形式的民间金融形式 | 第45页 |
(五) 、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