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志愿服务概述 | 第17-24页 |
2.1 志愿者 | 第17页 |
2.2 志愿组织 | 第17-18页 |
2.3 志愿精神 | 第18-19页 |
2.4 志愿服务 | 第19-24页 |
2.4.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 第19-20页 |
2.4.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 | 第20-21页 |
2.4.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 第21-24页 |
第3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分析 | 第24-31页 |
3.1 创新了德育载体 | 第24-25页 |
3.2 内化了德育内容 | 第25-27页 |
3.2.1 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第25-26页 |
3.2.2 增强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26-27页 |
3.2.3 促进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 第27页 |
3.3 丰富了德育模式 | 第27-28页 |
3.4 优化了德育环境 | 第28-31页 |
3.4.1 创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 | 第29页 |
3.4.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29-30页 |
3.4.3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 第30-31页 |
第4章 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 第31-39页 |
4.1 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 第31-33页 |
4.1.1 知识和能力不足 | 第31-32页 |
4.1.2 责任感不足 | 第32页 |
4.1.3 参与动机功利化 | 第32-33页 |
4.2 志愿组织与管理问题 | 第33-35页 |
4.2.1 组织稚化 | 第33-34页 |
4.2.2 管理行政化 | 第34页 |
4.2.3 管理队伍不专业 | 第34-35页 |
4.3 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35-36页 |
4.3.1 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 | 第35-36页 |
4.3.2 激励措施不完善 | 第36页 |
4.4 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6-39页 |
4.4.1 缺乏法律保障 | 第36-37页 |
4.4.2 资金匮乏 | 第37-38页 |
4.4.3 社会支持不足 | 第38-39页 |
第5章 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对策 | 第39-49页 |
5.1 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素质 | 第39-41页 |
5.1.1 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 | 第39-40页 |
5.1.2 弘扬志愿精神 | 第40-41页 |
5.2 创新组织与管理体制 | 第41-42页 |
5.2.1 管理去行政化 | 第41页 |
5.2.2 完善组织管理制度 | 第41-42页 |
5.2.3 加强队伍建设 | 第42页 |
5.3 建立科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 | 第42-44页 |
5.3.1 把志愿服务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 第43页 |
5.3.2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 第43-44页 |
5.3.3 完善激励机制 | 第44页 |
5.4 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 第44-46页 |
5.4.1 推进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立法 | 第44-45页 |
5.4.2 探索多渠道的筹资方式 | 第45-46页 |
5.4.3 提供社会支持 | 第46页 |
5.5 培育志愿服务品牌 | 第46-49页 |
5.5.1 拓宽志愿服务平台 | 第46-47页 |
5.5.2 开拓志愿服务资源 | 第47页 |
5.5.3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