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四、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 重点难点 | 第16页 |
(二) 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 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 | 第17-27页 |
(一) 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 第17-21页 |
1. 情感的内涵 | 第17-18页 |
2. 情感教育的内涵 | 第18-20页 |
3. 情感教育的构成要素 | 第20-21页 |
(二) 青少年情感教育的内容及特征 | 第21-23页 |
1. 青少年情感教育的内容 | 第21页 |
2. 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特征 | 第21-23页 |
(三) 情感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 | 第23-27页 |
1. 情感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 | 第23-24页 |
2. 情感教育能够优化青少年人格素质 | 第24-25页 |
3. 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 第25-27页 |
二、 青少年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7-36页 |
(一) 学校情感教育的问题 | 第27-31页 |
1. 情感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 第27-28页 |
2.情感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 | 第28-30页 |
3. 课堂教学呆板枯燥 | 第30-31页 |
(二) 家庭情感教育的偏失 | 第31-33页 |
1. 家庭养育情感扭曲 | 第31-32页 |
2. 情感教育方式武断 | 第32页 |
3. 亲子间情感交流缺乏 | 第32-33页 |
(三) 社会情感教育的缺位 | 第33-36页 |
1. 教育资源不均衡 | 第33-34页 |
2. 社会关系趋利化 | 第34页 |
3. 社会情感冷漠化 | 第34-36页 |
三、 青少年情感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6-43页 |
(一) 学校原因 | 第36-39页 |
1. 学校教育理念偏差 | 第36-37页 |
2. 教学软环境的缺失 | 第37-38页 |
3.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 第38-39页 |
(二) 家庭原因 | 第39-40页 |
1. 家庭结构紊乱 | 第39页 |
2. 家长集权 | 第39-40页 |
(三) 社会原因 | 第40-43页 |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40页 |
2. 社会恶劣风气推波助澜 | 第40-41页 |
3. 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 第41-43页 |
四、 加强青少年情感教育的对策 | 第43-54页 |
(一) 加强学校情感教育 | 第43-48页 |
1. 坚持青少年情感教育的原则 | 第43-44页 |
2. 健全青少年情感教育的机制 | 第44-45页 |
3. 探索青少年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第45-48页 |
4.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 第48页 |
(二) 重视家庭对青少年的情感培养 | 第48-50页 |
1. 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 | 第49页 |
2. 营造民主、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49页 |
3. 增强情感交流 | 第49-50页 |
4. 重视综合素质教育 | 第50页 |
(三) 净化社会风气和网络环境 | 第50-54页 |
1. 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 第50-51页 |
2. 加大社会的情感教育力度 | 第51-53页 |
3. 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