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持有型犯罪概述 | 第9-19页 |
第一节 持有行为的概念 | 第9-10页 |
第二节 持有是否需要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密接性 | 第10-11页 |
第三节 持有是否为独立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第三种行为形式 | 第11-15页 |
一、行为表现形式的分类标准述评 | 第13-14页 |
二、行为表现形式分类标准应有的含义 | 第14-15页 |
三、持有违反的规范 | 第15页 |
第四节 持有行为的相对独立评价 | 第15-19页 |
一、事前的持有 | 第16-17页 |
二、事后的持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现有持有犯罪的认定 | 第19-36页 |
第一节 持有型犯罪刑法规定概览 | 第19-22页 |
一、我国刑法关于持有型犯罪的主要规定 | 第19-21页 |
二、持有型犯罪的构成要件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 第22-24页 |
一、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的司法认定 | 第22-24页 |
第三节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 | 第24-26页 |
一、正确认定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24-25页 |
二、本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区别 | 第25页 |
三、本罪既遂未遂的科学认定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持有假币罪 | 第26-27页 |
一、准确考察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内容 | 第26页 |
二、把握案件数额是否达到较大程度 | 第26页 |
三、关于持有假币的外币的行为认定问题 | 第26-27页 |
四、正常把握持有假币罪的罪数形态 | 第27页 |
第五节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 第27-28页 |
第六节 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 | 第28-29页 |
一、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28-29页 |
二、科学把握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 第29页 |
第七节 非法携带武器、管制刀具、爆炸物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罪 | 第29-31页 |
一、正确界定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29-30页 |
二、正确认定本罪的既遂 | 第30页 |
三、正确认定本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 | 第30-31页 |
四、正确认定本罪的一罪与数罪 | 第31页 |
第八节 非法持有毒品罪 | 第31-32页 |
一、正确界定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31页 |
二、正确判定非法持有毒品罪的罪数形态 | 第31-32页 |
第九节 非法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 | 第32-34页 |
一、正确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32-33页 |
二、正确把握本罪的罪数形态 | 第33-34页 |
第十节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 第34-36页 |
一、是否应当限制犯罪嫌疑人解释财产来源的时间 | 第34页 |
二、准确认定一罪与数罪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36-42页 |
第一节 当前刑法关于持有型犯罪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一、罪名不统一不科学 | 第36页 |
二、关于持有型犯罪的客体分类不尽科学 | 第36-37页 |
三、有关持有型犯罪的法定刑规定不合理 | 第37页 |
四、一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持有行为没有规定为犯罪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持有型犯罪立法建议 | 第38-42页 |
一、统一持有型犯罪的罪名 | 第38页 |
二、完善刑法已规定的持有型犯罪 | 第38-40页 |
三、增设新型持有型犯罪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