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邓小平农民思想与新型农民培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导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现状第10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0-11页
        1.4.1 研究思路第10-11页
        1.4.2 研究方法第11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1-13页
        1.5.1 本文的创新点第11-12页
        1.5.2 本文的不足第12-13页
2 邓小平农民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第13-20页
    2.1 邓小平农民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第13-16页
        2.1.1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第13-15页
        2.1.2 历史镜鉴: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状况第15页
        2.1.3 现实基础: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迫切需要第15-16页
    2.2 邓小平农民思想的发展历程第16-20页
        2.2.1 开始萌芽(1962—1978 年)第16-17页
        2.2.2 基本形成(1978—1984 年)第17-18页
        2.2.3 走向成熟(1984—1992 年)第18页
        2.2.4 继续发展(1992—)第18-20页
3 邓小平农民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特色第20-24页
    3.1 邓小平农民思想的丰富内涵第20-22页
        3.1.1 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思想第20页
        3.1.2 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利的思想第20-21页
        3.1.3 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的思想第21页
        3.1.4 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思想第21页
        3.1.5 尊重农民物质利益的思想第21-22页
        3.1.6 注重农民教育的思想第22页
        3.1.7 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民思想第22页
    3.2 邓小平农民思想的理论特色第22-24页
        3.2.1 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唯物主义精神第22-23页
        3.2.2 体现了创新的思想第23页
        3.2.3 蕴含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第23-24页
4 新型农民培养概述第24-27页
    4.1 新型农民的内涵第24页
    4.2 新型农民的特征第24-25页
        4.2.1 新型农民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第24页
        4.2.2 新型农民应该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第24页
        4.2.3 新型农民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文明素质第24页
        4.2.4 新型农民应该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制观念第24-25页
    4.3 新型农民培养的目标第25页
    4.4 新型农民培养的意义第25-27页
        4.4.1 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第25页
        4.4.2 培养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的必然要求第25-26页
        4.4.3 培养新型农民是农村治理的内在动力第26页
        4.4.4 培养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之计第26-27页
5 邓小平农民思想对新型农民培养的启示和指导第27-38页
    5.1 邓小平农民思想与新型农民培养理论的关系第27-28页
    5.2 邓小平农民思想对新型农民培养的理论分析第28-31页
        5.2.1 调动农民积极性与新型农民培养第29页
        5.2.2 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利与新型农民培养第29页
        5.2.3 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与新型农民培养第29-30页
        5.2.4 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与新型农民培养第30页
        5.2.5 重视农民物质利益与新型农民培养第30页
        5.2.6 注重农民教育与新型农民培养第30-31页
        5.2.7 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民思想与新型农民培养第31页
    5.3 邓小平农民思想理论框架下新型农民培养的模式分析第31页
    5.4 邓小平农民思想理论框架下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第31-36页
        5.4.1 宣传激励培养模式第31-32页
        5.4.2 企业管理化培养模式第32-34页
        5.4.3 民主管理化培养模式第34页
        5.4.4 创新平台组建培养模式第34-35页
        5.4.5 法律制度保障培养模式第35页
        5.4.6 完善教育体系培养模式第35-36页
        5.4.7 市场导向型培养模式第36页
    5.5 邓小平农民思想对新型农民培养的现实意义第36-38页
        5.5.1 形成了邓小平农民培养理论,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第36页
        5.5.2 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36-37页
        5.5.3 为新型农民培养提供了新思路第37页
        5.5.4 开辟了新时期农民发展新道路第37页
        5.5.5 开启了实现农民全面自由发展的大门第37页
        5.5.6 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方向第37-3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38-39页
    6.1 结论第38页
    6.2 展望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1-42页
作者简历第42-43页
致谢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he Relevance of Military Security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下一篇:社会转型期的外症治疗与信仰传承--以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村落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