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24-27页 |
2 国内外绿松石示踪技术研究综述 | 第27-69页 |
2.1 美国古代绿松石示踪研究综述 | 第27-37页 |
2.1.1 古绿松石矿的发现和调查研究 | 第27-29页 |
2.1.2 微量元素分析阶段 | 第29-32页 |
2.1.3 同位素示踪阶段 | 第32-37页 |
2.2 国内绿松石自然科学研究综述 | 第37-49页 |
2.2.1 绿松石的地质学研究 | 第37-38页 |
2.2.2 绿松石矿物学的实验室研究 | 第38-43页 |
2.2.3 绿松石文物的科技考古研究 | 第43-49页 |
2.3 国内绿松石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研究 | 第49-69页 |
2.3.1 绿松石文物材质产地研究 | 第49-57页 |
2.3.2 我国出土先秦时期绿松石制品统计与思考 | 第57-69页 |
3 绿松石矿实地调查与取样 | 第69-112页 |
3.1 辣子崖绿松石矿业遗址考古调查 | 第69-99页 |
3.1.1 古矿洞简述 | 第69-71页 |
3.1.2 第一单元矿洞群介绍 | 第71-76页 |
3.1.3 第二单元矿洞群调查 | 第76-77页 |
3.1.4 辣子崖坡体调查 | 第77-78页 |
3.1.5 矿洞群出土文物介绍 | 第78-94页 |
3.1.6 调查发掘总结 | 第94-95页 |
3.1.7 古绿松石矿洞群周边文化生态调查 | 第95-99页 |
3.2 辣子崖绿松石矿的年代判定 | 第99-104页 |
3.2.1 石锤年代 | 第99-100页 |
3.2.2 陶片年代 | 第100-103页 |
3.2.3 碳十四测年 | 第103-104页 |
3.3 东秦岭地区绿松石矿石采样 | 第104-112页 |
3.3.1 淅川大石桥刘家坪矿点与采样 | 第106-108页 |
3.3.2 白河冷水白龙洞矿点与采样 | 第108-109页 |
3.3.3 郧县鲍峡云盖寺矿点与采样 | 第109-110页 |
3.3.4 竹山麻家渡喇嘛山矿点与采样 | 第110-112页 |
4 不同产地绿松石矿石样品的实验分析 | 第112-158页 |
4.1 辣子崖地区绿松石宝石矿物学特征 | 第112-127页 |
4.1.1 辣子崖绿松石宝石学特点 | 第112页 |
4.1.2 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分析 | 第112-118页 |
4.1.3 辣子崖绿松石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118-125页 |
4.1.4 岩相分析 | 第125-126页 |
4.1.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26页 |
4.1.6 红外光谱特征 | 第126-127页 |
4.2 四处产地的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 第127-140页 |
4.2.1 竹山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 第127-132页 |
4.2.2 郧县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 第132-133页 |
4.2.3 淅川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 第133-136页 |
4.2.4 白河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 第136-139页 |
4.2.5 小结 | 第139-140页 |
4.3 不同产地绿松石的PXRF无损检测分析 | 第140-150页 |
4.3.1 便携式X荧光光谱分析在文物材料产地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0-142页 |
4.3.2 样品及实验 | 第142-144页 |
4.3.3 实验结果 | 第144页 |
4.3.4 小结 | 第144-150页 |
4.4 LA—ICP—AES分析不同产地绿松石的化学成分 | 第150-151页 |
4.4.1 样品及实验 | 第150-151页 |
4.4.2 实验结果 | 第151页 |
4.4.3 小结 | 第151页 |
4.5 TI-MS测定不同产地绿松石的铅锶同位素 | 第151-158页 |
4.5.1 样品及实验 | 第154-155页 |
4.5.2 结果 | 第155-157页 |
4.5.3 小结 | 第157-158页 |
5 关于建立绿松石产地区分模型相关问题讨论 | 第158-191页 |
5.1 辣子崖绿松石矿物学特征 | 第158-159页 |
5.2 基于Raman光谱分析的产地判定 | 第159-162页 |
5.3 基于PXRF分析的产地判定 | 第162-172页 |
5.3.1 不同产地绿松石的元素含量差异 | 第163-164页 |
5.3.2 主成分分析模型鉴别不同产地绿松石 | 第164-168页 |
5.3.3 PCA鉴别模型载荷因子分析 | 第168页 |
5.3.4 元素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168-170页 |
5.3.5 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的产地初步判断 | 第170-172页 |
5.3.6 小结 | 第172页 |
5.4 基于LA-ICP-AES分析的产地判定 | 第172-180页 |
5.4.1 主成分分析模型鉴别不同产地绿松石 | 第172-176页 |
5.4.2 PCA鉴别模型载荷因子分析 | 第176-177页 |
5.4.3 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 第177-179页 |
5.4.4 小结 | 第179-180页 |
5.5 基于铅锶同位素分析的产地判定 | 第180-187页 |
5.5.1 基于铅同位素比值的产地判定 | 第180-184页 |
5.5.2 基于锶同位素比值的产地判定 | 第184-186页 |
5.5.3 小结 | 第186-187页 |
5.6 五处绿松石矿区样品的产源特征和产地判定步骤 | 第187-191页 |
5.6.1 五处绿松石矿区样品的产源特征 | 第187-188页 |
5.6.2 判定绿松石产地的原则和程序 | 第188-190页 |
5.6.3 注意事项 | 第190-191页 |
6 结论 | 第191-195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91-193页 |
6.2 创新点 | 第19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93-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14页 |
附表和图片 | 第214-227页 |
附录A 辣子崖石锤的年代及特征 | 第227-237页 |
附录B 辣子崖石锤的模拟复原实验 | 第237-261页 |
作者简历在学研究成果 | 第261-26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