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9页 |
第一节 题解 | 第13-18页 |
第二节 “进步”观念的历史演变 | 第18-23页 |
第三节 方法论上的思考 | 第23-29页 |
一、观念史研究中的“中层理论” | 第23-24页 |
二、观念与论争 | 第24-26页 |
三、观念的具体性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古代传统与“进步”观念 | 第29-60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历史学断裂” | 第30-42页 |
一、外来新观念的传统性、内在性和构成性 | 第30-33页 |
二、“摆脱困境”? | 第33-39页 |
三、历史学断裂 | 第39-42页 |
第二节 “弥合断裂”的古典方案 | 第42-60页 |
一、天道与王制 | 第42-47页 |
二、理一分殊与王霸之辩 | 第47-50页 |
三、理势合一 | 第50-57页 |
四、末世的希望 | 第57-60页 |
第三章 斯宾塞之前 | 第60-98页 |
第一节 地上天国之梦—太平天国的神学史观 | 第61-73页 |
一、历史的神学外衣 | 第62-68页 |
二、现代问题的开启 | 第68-73页 |
第二节 中国进入世界的两种方式—王韬思想中的循环论与进步论 | 第73-86页 |
一、“屈久必伸” | 第77-80页 |
二、“道必大同” | 第80-84页 |
三、“未有之创局” | 第84-86页 |
第三节 公理与时势—康有为的“三世”说 | 第86-98页 |
一、在“出位”与“素位”之间 | 第86-88页 |
二、为历史立法 | 第88-95页 |
三、康氏改良主义的两个归宿 | 第95-98页 |
第四章 进化与进步 | 第98-173页 |
第一节 进步与体用—《天演论》中的历史哲学论题 | 第99-112页 |
一、新知与旧学 | 第100-103页 |
二、天行与人治 | 第103-106页 |
三、体与用 | 第106-112页 |
第二节 进化论中的悲观主义—章太炎的反进化论与进化论 | 第112-124页 |
一、“悲观主义”释义 | 第113-114页 |
二、可爱与可信 | 第114-118页 |
三、五无与齐物 | 第118-124页 |
第三节 在“动静”与“新旧”之间—杜亚泉文化保守主义的普遍历史预设 | 第124-136页 |
一、“爱”与“争” | 第126-128页 |
二、文化多元论与民族特殊论 | 第128-131页 |
三、“静的文明”与新文明 | 第131-136页 |
第四节 世界历史与精神历史—梁漱溟文化哲学的内在理路 | 第136-149页 |
一、宗教危机的历史学出路 | 第136-139页 |
二、“儒佛之辩”的现代转化 | 第139-144页 |
三、成圣之路与“三期重现” | 第144-149页 |
第五节 “进步的科学”与“科学的进步” —科玄论战中的“进步”观念及其问题 | 第149-173页 |
一、科学与进步 | 第150-160页 |
二、玄学的现代性与科学的传统性 | 第160-163页 |
三、“大我”不朽与“一个”不朽 | 第163-173页 |
第五章 进步的哲学方案 | 第173-222页 |
第一节 “经济史观”与“宇宙大化” —李大钊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在张力 | 第174-185页 |
一、唯物史观还是经济史观? | 第174-177页 |
二、作为历史的自然与作为自然的历史 | 第177-180页 |
三、史学与哲学 | 第180-185页 |
第二节 “进步的哲学”与“哲学的进步” —试论“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两个默认点 | 第185-198页 |
一、层创进化论 | 第187-192页 |
二、“哲学到何处去”? | 第192-195页 |
三、哲学的进步 | 第195-198页 |
第三节 进步史观与传统精神生活—新理学的内在问题 | 第198-210页 |
一、道体与大全 | 第199-203页 |
二、道德境界与天道境界 | 第203-206页 |
三、圣人革命 | 第206-210页 |
第四节 通往自由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自由—冯契的自由学说 | 第210-222页 |
一、进步作为哲学史写作的自我要求 | 第211-213页 |
二、“天人合一”的两种方式 | 第213-216页 |
三、“史前史”中的自由 | 第216-222页 |
余论:现代中国作为“关于希望的文化” | 第222-225页 |
附录:“进步”古今:一个语词史考察 | 第225-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47页 |
后记 | 第247-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