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民教育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9-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 ·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 | 第16-22页 |
| ·基本信息描述 | 第16-22页 |
| ·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 | 第16-19页 |
| ·农民从事不同产业的比例 | 第19-20页 |
| ·家庭经营规模 | 第20-21页 |
| ·家庭收入状况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农民教育现状及需求的性别比较 | 第22-37页 |
| ·农民教育的概念 | 第22页 |
| ·农民教育的现状 | 第22-31页 |
| ·接受教育的农民层次结构 | 第23-26页 |
| ·农民参加教育的时间与频次 | 第26-27页 |
| ·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 | 第27-28页 |
| ·教育培训地点与主办方 | 第28-29页 |
| ·教育培训内容与层次 | 第29-31页 |
| ·零费用与高评价 | 第31页 |
| ·未参加农民教育者的情况 | 第31-33页 |
| ·生产知识的获得 | 第31-32页 |
| ·教育培训知识的传递 | 第32页 |
| ·教育培训内容传递的方式 | 第32-33页 |
| ·参与教育培训的需求 | 第33-37页 |
| ·不愿意参加的原因 | 第33页 |
| ·方式的需求 | 第33-34页 |
| ·时间、地点的要求 | 第34页 |
| ·内容的要求 | 第34-35页 |
| ·费用的预期 | 第35-36页 |
| ·对教育培训的反馈及意见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可持续发展 | 第37-45页 |
|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37页 |
|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37-45页 |
| ·经济发展 | 第37-40页 |
| ·民主发展 | 第40-41页 |
| ·社会发展 | 第41-45页 |
| 第五章 农民教育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性别分析 | 第45-55页 |
| ·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民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45-50页 |
|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45-47页 |
| ·农民经济收入的变化 | 第47-50页 |
| ·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民教育对民主发展的影响 | 第50-52页 |
| ·农民对民主选举认可的程度 | 第50-51页 |
| ·农民对村务公开的知晓程度 | 第51-52页 |
| ·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民教育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农民的社会关系网络 | 第52页 |
| ·女性角色和地位的变化 | 第52-53页 |
| ·小结: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理论解释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对策和建议 | 第55-57页 |
| ·推行农民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公平和效益关系的处理 | 第55页 |
| ·按需进行教育培训 | 第55-56页 |
| ·以女性的发展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