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核果类病虫害论文--桃病虫害论文

无锡水蜜桃枝枯病病原鉴定、检测及病害循环初探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0-23页
    第一章 桃枝枯病的研究现状第11-15页
        1 桃枝枯病的发生及危害第11页
        2 桃枝枯病的病原学研究第11-13页
            2.1 病原菌第12页
            2.2 生物学特性第12页
            2.3 寄主范围第12-13页
        3 病害循环第13页
        4 综合防治方法第13-15页
            4.1 农业防治第13页
            4.2 化学防治第13-15页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的检测和鉴定技术第15-21页
        1 传统检测技术第15页
            1.1 症状观察第15页
            1.2 形态性状第15页
        2 血清学检测技术第15-16页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第16-21页
            3.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第16页
            3.2 基于PCR的检测技术第16-18页
            3.3 分子杂交检测技术第18-19页
            3.4 锁式探针技术第19页
            3.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第19-21页
    第三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3页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第23-69页
    第一章 桃枝枯病病原鉴定第25-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35页
            1.1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第26-29页
            1.2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9-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40页
            2.1 病害症状观察第35页
            2.2 病原物的分离与纯化第35页
            2.3 致病性测定第35页
            2.4 不同分离菌株的致病力比较第35-36页
            2.5 病原物的形态学观察及鉴定第36-39页
            2.6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第39-40页
        3 讨论第40-43页
    第二章 扁桃拟茎点霉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第43-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4-50页
            1.1 材料第44-46页
            1.2 方法第46-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55页
            2.1 标准质粒的构建第50页
            2.2 荧光定量PCR的条件优化第50页
            2.3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0-51页
            2.4 特异性实验第51-52页
            2.5 灵敏度实验第52-54页
            2.6 重复性实验第54页
            2.7 实际样品检测第54-55页
        3 讨论第55-57页
    第三章 病害循环的研究第57-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1页
            1.1 材料第59页
            1.2 方法第59-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64页
            2.1 不同生长季节病原菌的分离率第61-62页
            2.2 P.amygdali和B.dothidea越冬场所的研究第62-63页
            2.3 不同温度下P.amygdali和B.dothidea生长速率的研究第63-64页
        3 讨论第64-67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第67-69页
        1 主要结论第67页
        2 创新点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5-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个大豆疫霉RxLR效应分子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稻瘟病菌MoPEX7与MoPEX20基因的双敲除及突变体表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