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7页 |
0.1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0.1.1“一带一路”战略深刻的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0.1.2“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对外传播 | 第11页 |
0.1.3“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主力媒体阵营初现 | 第11-12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2.1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0.2.2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0.3 关键概念解析 | 第13-21页 |
0.3.1 一带一路 | 第13-17页 |
0.3.2 对外传播 | 第17-20页 |
0.3.3“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主力媒体 | 第20-21页 |
0.4 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25页 |
0.4.1 国内 | 第21-24页 |
0.4.2 国外 | 第24-25页 |
0.5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0.6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0.6.1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0.6.2 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1章“一带一路”战略诞生背景 | 第27-34页 |
1.1 对内:新时期国家利益的需要 | 第27-31页 |
1.1.1 应对周边安全形势变化 | 第27-28页 |
1.1.2 对外开放程度需加深 | 第28-29页 |
1.1.3 西部开发待升级 | 第29-31页 |
1.2 对外:适应“和平崛起大国”身份 | 第31-34页 |
1.2.1 改革国际经济秩序以提振世界经济 | 第31-32页 |
1.2.2 落实“和平崛起”理念 | 第32-34页 |
第2章“一带一路”战略对外传播的必要性 | 第34-44页 |
2.1 战略特性的客观要求 | 第34-39页 |
2.1.1 对外开放属性要求加深沟通促合作 | 第34-36页 |
2.1.2 和平共赢属性亟需被理解 | 第36-37页 |
2.1.3 战略施行需沿途民众支持 | 第37-39页 |
2.2 国际舆论环境复杂 | 第39-44页 |
2.2.1“中国威胁论”为首的不利论调不绝 | 第39-41页 |
2.2.2 相关国家态度随其利益需求波动 | 第41-42页 |
2.2.3 把握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契机 | 第42-44页 |
第3章“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格局 | 第44-57页 |
3.1 第一梯队领航 | 第44-47页 |
3.1.1 中央级外文报刊 | 第45-46页 |
3.1.2 中央级网络媒体 | 第46-47页 |
3.2 第二梯队为先锐 | 第47-50页 |
3.2.1 云南的外文报刊 | 第47-48页 |
3.2.2 无界新闻客户端 | 第48-50页 |
3.3 第三梯队堪当智囊 | 第50-53页 |
3.3.1 专题数据库 | 第50-51页 |
3.3.2 专题智库 | 第51-53页 |
3.4 海外主力 | 第53-57页 |
3.4.1 积极传递节点省市讯息 | 第53-55页 |
3.4.2 《联合早报》设立“一带一路”专网 | 第55-57页 |
第4章“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 | 第57-67页 |
4.1 语言困境 | 第57-61页 |
4.1.1 约 34%沿线国家使用非通用语种 | 第57-58页 |
4.1.2 我国非通用语人才匮乏 | 第58-59页 |
4.1.3 沿线语言文字研究方启动 | 第59-60页 |
4.1.4 沿线国家孔子学院或课堂开设度不足 | 第60-61页 |
4.2 文化困境 | 第61-64页 |
4.2.1 沿线文化多元且差异大 | 第61-62页 |
4.2.2 沿线民众认同度不明 | 第62-63页 |
4.2.3 如何传播中华文化 | 第63-64页 |
4.3 自身对外传播力发展困境 | 第64-67页 |
4.3.1 平台外文语种建设迟缓 | 第64页 |
4.3.2 信息内容偏向政治经济议题 | 第64-65页 |
4.3.3 叙事缺乏感染力 | 第65-66页 |
4.3.4 对沿线媒体原创信息采集空白 | 第66-67页 |
第5章“一带一路”走出对外传播困境的对策 | 第67-78页 |
5.1 语言困境对策 | 第67-70页 |
5.1.1 完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机制 | 第67-69页 |
5.1.2 加快沿线语言研究实质性进展 | 第69页 |
5.1.3 在沿线地区推进汉语传播 | 第69-70页 |
5.2 文化困境对策 | 第70-73页 |
5.2.1 与沿线国家媒体深入文化交流 | 第70-71页 |
5.2.2 架设民意沟通平台 | 第71-72页 |
5.2.3 以“交互比对”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 | 第72-73页 |
5.3 自身传播力困境对策 | 第73-78页 |
5.3.1 与海外华文媒体建构“一带一路”融媒体平台 | 第73-74页 |
5.3.2 平衡政治经济和文化议题传播力度 | 第74页 |
5.3.3 根据传受者心理需求转换对外话语方式 | 第74-76页 |
5.3.4 集约化采集沿线媒体及个人原创信息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