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米泉—大龙口构造带的构造样式与演化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2页 |
| 1.2.1 前陆盆地及冲断带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构造样式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2.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 1.4 成果认识 | 第13-15页 |
|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 1.4.2 取得成果认识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4页 |
| 2.1 区域构造概况 | 第15-16页 |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6-18页 |
| 2.3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 | 第18-20页 |
| 2.4 博格达山构造演化 | 第20-22页 |
| 2.4.1 中石炭晚期初始造山阶段 | 第20-21页 |
| 2.4.2 晚二叠纪—白垩纪末期挤压造山 | 第21-22页 |
| 2.4.3 新生代强烈造山阶段 | 第22页 |
| 2.5 勘探现状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米泉—大龙口构造带的构造样式研究 | 第24-38页 |
| 3.1 断裂的静态特征 | 第24-33页 |
| 3.1.1 断裂的识别 | 第24-26页 |
| 3.1.2 研究区的断裂类型及特征 | 第26-32页 |
| 3.1.3 研究区主干断裂 | 第32-33页 |
| 3.2 构造样式 | 第33-38页 |
| 3.2.1 研究区的构造样式分类及特征 | 第34-36页 |
| 3.2.2 米泉—大龙口构造带的构造组成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的构造演化与圈闭预测 | 第38-53页 |
| 4.1 研究区地质构造界面 | 第38-42页 |
| 4.2 研究区构造层序 | 第42-46页 |
| 4.3 构造演化关键期次 | 第46-47页 |
| 4.4 构造演化 | 第47页 |
| 4.5 圈闭预测 | 第47-53页 |
| 4.5.1 构造带圈闭成因 | 第47-49页 |
| 4.5.2 圈闭类型 | 第49-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