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易、耐分解碳氮组分的矿化特性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0页
        1.2.1 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组成研究第16-17页
        1.2.2 土壤易分解和耐分解碳氮组分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1.2.3 土壤不同碳素组分的转化研究第18页
        1.2.4 土壤不同氮素组分的转化研究第18-19页
        1.2.5 土壤碳氮矿化过程的影响因素第19-20页
    1.3 土壤碳氮组分矿化研究中的突出问题第20-21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第21-27页
    2.1 研究目标第21页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1-22页
        2.2.1 不同施肥下土壤易、耐分解碳氮组分的大量制备第21页
        2.2.2 不同施肥下土壤易、耐分解碳组分的矿化特征第21页
        2.2.3 不同施肥下土壤易、耐分解氮组分的矿化特征第21-22页
        2.2.4 不同施肥下土壤易、耐分解碳氮组分矿化的微生物学特征第22页
        2.2.5 技术路线第22页
    2.3 研究方案第22-27页
        2.3.1 试验点概况第22-23页
        2.3.2 供试土样采集第23页
        2.3.3 试验设计第23-25页
        2.3.4 指标测定第25-26页
        2.3.5 数据分析第26-27页
第三章 不同施肥下土壤易、耐分解碳氮组分的大量制备第27-33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27-32页
        3.1.1 不同筛分量下质量和总碳总氮回收率第27-28页
        3.1.2 不同筛分量下的易分解和耐分解碳含量第28-30页
        3.1.3 不同筛分量下的易分解、耐分解氮含量第30-31页
        3.1.4 该筛分方法与传统方法筛分效果比较第31-32页
    3.2 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不同施肥下土壤易、耐分解碳组分的矿化特征第33-41页
    4.1 结果与分析第33-38页
        4.1.1 不同类型土壤易分解和耐分解碳组分的净碳矿化潜势第33-36页
        4.1.2 不同类型土壤易分解和耐分解组分矿化贡献率第36-37页
        4.1.3 不同类型土壤易分解和耐分解组分微生物量碳特征第37-38页
        4.1.4 土壤易、耐分解碳的矿化参数之间以及与易、耐分解碳的相关性第38页
    4.2 讨论第38-40页
        4.2.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旱地和水田易分解碳组分净碳矿化潜势的差异第38-40页
        4.2.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旱地和水田易、耐分解碳组分净碳矿化潜势和微生物量碳的差异第40页
    4.3 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不同施肥下土壤易、耐分解氮组分的矿化特征第41-50页
    5.1 结果与分析第41-47页
        5.1.1 不同类型土壤易分解和耐分解氮组分的净氮矿化潜势第41-44页
        5.1.2 不同类型土壤易分解和耐分解组分矿化贡献率第44-46页
        5.1.3 不同类型土壤易分解和耐分解组分微生物量氮特征第46页
        5.1.4 土壤易、耐分解氮的矿化参数之间以及与全碳全氮的相关性第46-47页
    5.2 讨论第47-49页
        5.2.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旱地易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的差异第47-48页
        5.2.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易分解和耐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和微生物量氮的差异第48页
        5.2.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土易分解和耐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的特点第48-49页
    5.3 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不同施肥下土壤易、耐分解碳氮组分矿化的微生物学特征第50-54页
    6.1 结果与分析第50-52页
        6.1.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第50-51页
        6.1.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易分解和耐分解组分微生物群落组成第51-52页
    6.2 讨论第52-53页
        6.2.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差异第52页
        6.2.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易分解和耐分解碳氮组分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第52-53页
    6.3 小结第53-54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54-55页
    7.1 全文总结第54页
    7.2 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附录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作者简历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酰胺类除草剂在蔬菜废弃物堆肥及土壤中的降解规律研究
下一篇:粘虫越冬区种群遗传进化及其近缘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