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真菌(霉菌)与放线菌论文--念珠菌论文

体内获得性耐药进程中白念珠菌表型和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3页
英文摘要第13-15页
前言第16-18页
    参考文献第17-18页
第一章 体内获得性耐药进程中白念珠菌表型变化的研究第18-28页
    1. 实验材料第18-20页
        1.1. 实验菌株第18页
        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方第18-20页
        1.3. 主要仪器第20页
    2. 实验方法第20-22页
        2.1. 菌落形态以及光学显微镜镜下结构第20-21页
        2.2. 透射电镜观察菌株超微结构第21页
        2.3. 观察实验菌株的菌丝形成能力第21页
        2.4. 表面疏水性(CSH)实验第21-22页
        2.5. 絮凝实验第22页
    3. 实验结果第22-25页
        3.1. 观察菌落形态以及光学显微镜镜下结构第22-23页
        3.2. 透射电镜观察菌株超微结构第23页
        3.3. 比较实验菌株间的菌丝形成能力的差异第23-24页
        3.4. 表面疏水性(CSH)实验第24-25页
        3.5. 絮凝实验第25页
    4. 讨论第25-27页
    参考文献第27-28页
第二章 体内获得性耐药进程中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药物敏感性变化的研究第28-43页
    第一节 体内获得性耐药进程中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研究第28-36页
        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28-29页
            1.1. 实验菌株第28页
            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方第28-29页
            1.3. 主要仪器第29页
        2. 实验方法第29-30页
            2.1. 白念珠菌生物膜制备第29页
            2.2. 倒置显微镜观察比较各菌株生物膜生长情况第29-30页
            2.3.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生物膜结构观察第30页
            2.4. 白念珠菌生物膜活力测定第30页
        3. 实验结果第30-34页
            3.1. 成熟白念珠菌生物膜外观形态第30页
            3.2. 倒置显微镜生物膜结构观察第30-32页
            3.3.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生物膜结构观察第32-33页
            3.4. 白念珠菌生物膜活力测定第33-34页
        4. 讨论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6页
    第二节 体内获得性耐药进程中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变化的研究第36-43页
        1. 实验材料第36页
            1.1. 实验菌株第36页
            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方第36页
            1.3. 主要仪器第36页
        2. 实验方法第36-39页
            2.1. 生物膜形成用菌悬液制备第37页
            2.2. 96孔组织培养板生物膜制备第37页
            2.3. 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第37-39页
        3. 实验结果第39-40页
            3.1. 悬浮状态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第39页
            3.2. 生物膜状态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第39-40页
            3.3. 实验菌株对受试药物敏感性判读第40页
        4. 讨论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3页
第三章 实验菌株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第43-56页
    1. 实验材料第43-44页
        1.1. 实验菌株第43页
        1.2. 试剂与仪器第43-44页
    2. 实验方法第44-45页
        2.1. RNA提取第44页
        2.2. 文库构建第44页
        2.3. 簇生成(TruSeq PE Cluster Kit v3-cBot-HS)第44页
        2.4. 上机测序(TruSeq SBS Kit v3-HS)第44页
        2.5. 数据分析第44-45页
    3. 实验结果第45-50页
        3.1. 过滤后的数据量第45-46页
        3.2. 测序数据与参照基因组比对第46页
        3.3. 用药前敏感株和用药后高度耐药株基因表达的差异第46-47页
        3.4. 相关性分析第47-49页
        3.5. 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第49页
        3.6. 差异基因的生物学通路分析第49-50页
    4. 讨论第50-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全文小结第56-58页
综述第58-64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第64-65页
在读期间参与会议第65页
在读期间参加培训第65-66页
致谢第66-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携带adipsin基因重组腺病毒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IL-17及相关细胞因子在ANIT致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