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关于农村土地金融化改革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农村土地金融化改革的政策预期分析 | 第21-25页 |
2.1 制度改革概述 | 第21-22页 |
2.1.1 制度改革的内涵 | 第21页 |
2.1.2 诱发制度改革的经济原因 | 第21-22页 |
2.2 产权优化目标 | 第22页 |
2.3 深化农村土地经济功能目标 | 第22-23页 |
2.4 完善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目标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鄂州市农村承包土地抵押贷款试点的实践情况 | 第25-32页 |
3.1 背景 | 第25页 |
3.2 鄂州市农地金融化试点改革基本模式 | 第25-27页 |
3.2.1 组织架构及运作体系 | 第25-26页 |
3.2.2 制度设计及操作模式 | 第26-27页 |
3.3 鄂州市农地金融化试点改革中的基本做法 | 第27-29页 |
3.3.1 制订试点管理制度框架 | 第27-28页 |
3.3.2 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 | 第28页 |
3.3.3 建立价值评估体系 | 第28-29页 |
3.3.4 搭建产权交易平台 | 第29页 |
3.3.5 构建风险分担机制 | 第29页 |
3.4 鄂州市农地金融化改革试点取得的基本经验 | 第29-31页 |
3.4.1 平衡了农村土地的融资和社会保障功能 | 第29-30页 |
3.4.2 增加了农村产权在融资中的信用功能 | 第30页 |
3.4.3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制度体系 | 第30-31页 |
3.5 鄂州市农地金融化试点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 第31-32页 |
3.5.1 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 第31页 |
3.5.2 增强了农村发展内在动力 | 第31页 |
3.5.3 促进了城乡资源优化配置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对鄂州市农地金融化改革实践的有效性分析 | 第32-42页 |
4.1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概述 | 第32-34页 |
4.1.1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新公共管理内涵 | 第32-33页 |
4.1.2 公共绩效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 第33页 |
4.1.3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评价标准 | 第33-34页 |
4.2 鄂州市农村土地金融化改革的绩效评估 | 第34-38页 |
4.2.1 鄂州市农村土地金融化改革的效益评估 | 第34-36页 |
4.2.2 鄂州市农村土地金融化改革的效率评估 | 第36-38页 |
4.2.3 鄂州市农村土地金融化改革的绩效评估结论 | 第38页 |
4.3 鄂州市农村土地金融化改革中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4.3.1 农村土地流转效率不足 | 第38-39页 |
4.3.2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办理效率不足 | 第39-40页 |
4.3.3 农村土地金融化机制运行效率不足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提升农地金融化改革有效性的对策 | 第42-47页 |
5.1 农地金融化改革的几项基本原则 | 第42-43页 |
5.1.1 以市场和服务对象为导向的原则 | 第42页 |
5.1.2 把握政策施行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 第42-43页 |
5.1.3 坚持公共部门适当引导的原则 | 第43页 |
5.2 完善农地金融化改革的配套措施 | 第43-45页 |
5.2.1 培育农村内生性金融组织 | 第43-44页 |
5.2.2 规范农地经营权交易市场 | 第44页 |
5.2.3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第44-45页 |
5.3 健全农地金融化改革的风险防范体系 | 第45-47页 |
5.3.1 推进涉农保险业务发展 | 第45页 |
5.3.2 完善财政资金的风险缓释机制 | 第45-46页 |
5.3.3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