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油气悬架概述及分类 | 第10-12页 |
1.1.1 油气悬架概述 | 第10-11页 |
1.1.2 油气悬架分类 | 第11-12页 |
1.2 连通式油气悬架概述及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连通式油气悬架概述及分类 | 第12-13页 |
1.2.2 连通式油气悬架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混合型连通式油气悬架建模 | 第17-30页 |
2.1 混合型连通式油气悬架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2.2 混合型连通油气悬架液压模型 | 第18-22页 |
2.2.1 蓄能器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2.2.2 管路沿程损失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2.2.3 阻尼孔孔单向阀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2.3 悬架输出力模型 | 第22-27页 |
2.3.1 悬架输出力 | 第22-23页 |
2.3.2 不同模式下悬架输出力 | 第23-26页 |
2.3.3 悬架示功特性和速度特性 | 第26-27页 |
2.4 不同悬架形式输出力比较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混合型连通油气悬架设计理论及特性研究 | 第30-40页 |
3.1 悬架设计理论 | 第30-32页 |
3.1.1 悬架固有频率 | 第30页 |
3.1.2 悬架阻尼比要求 | 第30-31页 |
3.1.3 车身侧倾角要求 | 第31页 |
3.1.4 蓄能器静平衡压力及充气压力 | 第31-32页 |
3.2 悬架刚度特性分析 | 第32-36页 |
3.2.1 悬架刚度模型 | 第32页 |
3.2.2 蓄能器参数对悬架垂直刚度影响 | 第32-34页 |
3.2.3 蓄能器参数对悬架侧倾刚度影响 | 第34-36页 |
3.3 悬架阻尼特性分析 | 第36-39页 |
3.3.1 阻尼系数模型 | 第36页 |
3.3.2 阻尼孔对悬架阻尼特性影响 | 第36-38页 |
3.3.3 单向阀对悬架阻尼特性影响 | 第38页 |
3.3.4 管路对悬架阻尼特性影响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混合型连通式油气悬架平顺性仿真分析 | 第40-58页 |
4.1 平顺性基本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4.1.1 平顺性分析 | 第40页 |
4.1.2 基本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4.2 整车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 第41-43页 |
4.3 时域内随机路面不平度模型建立 | 第43-46页 |
4.3.1 单轮随机路面输入激励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4.3.2 左右轮路面输入激励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4.3.3 四轮路面输入激励模型建立 | 第45-46页 |
4.4 单桥连通式与混合型连通式悬架平顺性对比分析 | 第46-53页 |
4.4.1 随机路面激励下平顺性对比 | 第46-51页 |
4.4.2 脉冲路面激励下平顺性对比 | 第51-53页 |
4.5 基于联合仿真的混合型连通式整车半主动悬架控制 | 第53-57页 |
4.5.1 天棚阻尼控制策略 | 第53-54页 |
4.5.2 天棚阻尼整车控制模型 | 第54-55页 |
4.5.3 基于联合仿真天棚阻尼半主动控制实现 | 第55-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基于混合型连通式油气悬架五轴车辆平顺性分析 | 第58-70页 |
5.1 混合型连通式悬架分组 | 第59页 |
5.2 整车振动模型以及路面谱模型 | 第59-64页 |
5.2.1 五轴车辆整车十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 第59-60页 |
5.2.2 五轴车辆路面谱模型 | 第60-61页 |
5.2.3 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及参数 | 第61-64页 |
5.3 随机路面激励下整车平顺性分析及评价 | 第64-68页 |
5.3.1 车身加速度曲线及功率谱密度曲线 | 第64-67页 |
5.3.2 蓄能器参数及阻尼孔参数对平顺性影响 | 第67-68页 |
5.4 脉冲路面激励下平顺性评价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