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设计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场所植入相关理论及国内外乡村建设实践第19-39页
    2.1 基本概念第19-23页
        2.1.1 场所与无场所第19-20页
        2.1.2 空间第20-21页
        2.1.3 乡村第21页
        2.1.4“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第21-22页
        2.1.5 场所植入第22-23页
    2.2 基本理论第23-26页
        2.2.1 场所理论第23-24页
        2.2.2 环境行为学第24-25页
        2.2.3 城市触媒理论第25页
        2.2.4 使用状况评价法(POE)第25-26页
    2.3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第26-33页
        2.3.1 美国的“农场建设”模式第26-28页
        2.3.2 日本的“造村运动”模式第28-30页
        2.3.3 韩国的“新村运动”模式第30-31页
        2.3.4 德国的“村庄更新”模式第31-32页
        2.3.5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第32-33页
    2.4 国内乡村建设实践第33-38页
        2.4.1 安吉模式第33-34页
        2.4.2 永嘉模式第34-35页
        2.4.3 高淳模式第35-36页
        2.4.4 江宁模式第36-37页
        2.4.5 对国内乡村建设的启示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概况及场所现状调查分析第39-57页
    3.1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调查的基本概述第40-43页
        3.1.1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的分布概况第40页
        3.1.2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的主要特点第40-41页
        3.1.3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的选点依据和原则第41-43页
    3.2 吉林省中部代表地区乡村场所现状调查第43-49页
        3.2.1 场所类型第44-47页
        3.2.2 场所数量及分布第47-48页
        3.2.3 场所使用舒适度第48-49页
    3.3 吉林省中部代表地区乡村场所使用状况调查第49-52页
        3.3.1 活动时间调查第49-51页
        3.3.2 活动强度调查第51页
        3.3.3 活动意愿调查第51-52页
        3.3.4 性别与年龄差异对场所需求的影响第52页
    3.4 吉林省中部代表地区乡村场所使用满意度调查第52-56页
        3.4.1 功能配套第53-54页
        3.4.2 地域传承第54页
        3.4.3 景观规划第54-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设计及预期效果第57-80页
    4.1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的基本条件第57-59页
        4.1.1 国家政策的提出第57-58页
        4.1.2 经济条件的改善第58页
        4.1.3 乡村需求的必要第58-59页
        4.1.4 功能场所的缺乏第59页
    4.2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的基本原则第59-61页
        4.2.1 丰富功能属性第59-60页
        4.2.2 重视地域文化第60页
        4.2.3 提升景观环境第60-61页
    4.3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的基本类型第61-64页
        4.3.1 按场所的存在性质分类第61-62页
        4.3.2 按居民的活动类型分类第62-63页
        4.3.3 按季节的气候影响分类第63-64页
    4.4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的预期效果第64-67页
        4.4.1 功能完善的乡村第64页
        4.4.2 地域传承的乡村第64-65页
        4.4.3 宜居规划的乡村第65-67页
    4.5 基于场所植入的设计实践第67-79页
        4.5.1 双合村概述第67-69页
        4.5.2 双合村居住状况第69-71页
        4.5.3 双合村场所现状调查及分析第71-74页
        4.5.4 双合村场所植入的具体设计第74-79页
            4.5.4.1 设计目标第74页
            4.5.4.2 项目实践第74-78页
            4.5.4.3 使用情况第78-79页
    4.6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结论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压型钢板—小麦秸秆混凝土组合楼板受力性能研究
下一篇:大学校园自修室智能照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