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东北杂草稻抽穗期特点与相关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水稻抽穗期的研究进展第12-16页
        1.1.1 水稻抽穗期基因Hd1(Heading date 1)第13-14页
        1.1.2 成花素基因Hd3a(Heading date-3a)第14页
        1.1.3 水稻早穗基因Ehd1(Early heading date 1)第14-15页
        1.1.4 水稻成花素基因RFT1(RICE FLOWERING LOCUS T1)第15页
        1.1.5 每穗粒数、株高和抽穗期多效基因Ghd7(Grains.Height.Date-7)第15-16页
        1.1.6 感光基因DTH2(for Days to heading on chromosome 2)第16页
    1.2 水稻抽穗期基因的遗传互作第16-19页
        1.2.1 水稻抽穗期QTL与环境互作第17页
        1.2.2 水稻抽穗期QTL位点间的互作第17-18页
        1.2.3 影响水稻抽穗期基因的遗传机制第18-19页
    1.3 杂草稻研究进展及利用第19-22页
        1.3.1 杂草稻起源与驯化第19页
        1.3.2 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第19-20页
        1.3.3 杂草稻抽穗期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29页
    2.1 试验材料第22页
    2.2 试验方法第22-29页
        2.2.1 田间试验第22-23页
        2.2.2 抽穗期基因的基因分型第23-27页
            2.2.2.1 全基因组DNA提取和纯化第23-24页
            2.2.2.2 引物设计第24-26页
            2.2.2.3 基于PCR原理的分子标记第26-27页
            2.2.2.4 抽穗期相关基因的基因型测序分析第27页
        2.2.3 抽穗期相关基因区域的系统进化分析第27-2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9-38页
    3.1 东北栽培稻及其伴生杂草稻抽穗期特点第29-31页
    3.2 抽穗期相关基因的分型及与抽穗期的相关性分析第31-34页
    3.3 抽穗期相关功能基因区间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4-38页
        3.3.1 抽穗期相关功能基因系统进化地位分析第34-36页
        3.3.2 目标基因区域的自然选择分析第36-38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38-41页
    4.1 结论第38-39页
    4.2 讨论第39-41页
附录第41-49页
参考文献第49-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种芽前除草剂除草效果及对果菜穴盘苗质量的影响
下一篇:不同地区苏云金芽胞杆菌vip3Aa基因的鉴定及杀虫活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