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城镇一体化供水系统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郧县供水现状分析 | 第16-21页 |
2.1 供水现状分析 | 第16-18页 |
2.1.1 供水水量 | 第16-17页 |
2.1.2 供水水压 | 第17-18页 |
2.1.3 供水水质 | 第18页 |
2.2 供水特征分析 | 第18-20页 |
2.2.1 典型的山地小城镇 | 第18-19页 |
2.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 第19-20页 |
2.2.3 人口的激增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一体化供水初步方案设计研究 | 第21-28页 |
3.0 设计供水范围 | 第21页 |
3.1 设计供水人口规模 | 第21-22页 |
3.2 用水量预测 | 第22页 |
3.3 供水规模的确定 | 第22-23页 |
3.4 取水工程 | 第23页 |
3.5 管材的选择 | 第23-25页 |
3.6 水源地保护规划 | 第25页 |
3.7 城镇一体化供水布局 | 第25-26页 |
3.8 城镇一体化供水方案安全性评价 | 第26-27页 |
3.8.1 供水安全性分析 | 第26-27页 |
3.8.2 供水经济性分析 | 第2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一体化供水系统规划方案优化及其比较评价 | 第28-54页 |
4.1 给水分区方式的选择 | 第28-30页 |
4.2 分区给水管网的能量分析 | 第30-40页 |
4.2.1 均匀供水管网能量分析 | 第30-33页 |
4.2.2 非均匀供水管网能量分析 | 第33-37页 |
4.2.3 水锤分析研究 | 第37-40页 |
4.3 山地城市给水分区优化模型理论研究 | 第40-45页 |
4.3.1 给水管网优化目标 | 第40-41页 |
4.3.2 给水管网分区优化模型基础式特点 | 第41页 |
4.3.3 给水管网分区优化设计的可行性 | 第41-42页 |
4.3.4 山地城市给水管网分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42-44页 |
4.3.5 山地城市给水管网分区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44-45页 |
4.4 优化后的管网一体化供水布局 | 第45-47页 |
4.5 优化模型的各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47页 |
4.6 供水系统水锤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4.7 一体化供水方案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4.7.1 供水安全性分析 | 第50-52页 |
4.7.2 管网经济性分析 | 第52-5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4页 |
5.2 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附表1 集中供水时管段计算结果 | 第61-64页 |
附表2 节点压力计算结果 | 第64-65页 |
附表3 集中供水管网年折算费用 | 第65-66页 |
附表4 分区给水管网低区管段优化结果 | 第66-69页 |
附表5 分区供水低区节点压力优化结果 | 第69-71页 |
附表6 分区给水管网高压区管段优化结果 | 第71-72页 |
附表7 分区给水管网高压区节点压力优化结果 | 第72页 |
附表8 分区供水管网年折算费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