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1 大背景下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 第9页 |
1.2 关注聋哑学生群体的健身生活 | 第9-11页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2.2.1 选择适合聋哑学生的训练方法 | 第11页 |
2.2.2 推动整个社会更加关注聋哑学生的教育 | 第11-12页 |
2.2.3 帮助聋哑学生获得足够的自信 | 第12-13页 |
3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3.1.1 特殊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3.1.2 特殊教育学校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3.1.3 特殊体育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3.2 相关研究评述 | 第13-19页 |
3.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3.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3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4.2.1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4.2.2 访谈法 | 第19页 |
4.2.3 实验法 | 第19-21页 |
4.2.4 数理统计法 | 第21-23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23-29页 |
5.1 实验前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23-28页 |
5.1.1 学生参加啦啦操训练经历的分析 | 第23页 |
5.1.2 实验前聋哑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性检验 | 第23-26页 |
5.1.3 实验前聋哑学生学习啦啦操基本技术差异性检验 | 第26页 |
5.1.4 实验前聋哑学生自我评价差异性检验 | 第26-28页 |
5.2 应用不同训练模式进行训练 | 第28-29页 |
5.2.1 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方法 | 第28页 |
5.2.2 实验组采用本体感觉强化法的训练方法 | 第28-29页 |
6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9-35页 |
6.1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聋哑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性检验 | 第29页 |
6.2 实验后聋哑学生动作完成程度差异性检验 | 第29-35页 |
6.2.1 实验后聋哑学生32个啦啦操手位完成程度 | 第29-30页 |
6.2.2 实验后聋哑学生基本技术差异性检验 | 第30-35页 |
6.2.2.1 实验后聋哑学生动作协调性、动作节奏感差异性检验 | 第30-31页 |
6.2.2.2 实验后聋哑学生动作完成情况、动作表现力差异性检验 | 第31-32页 |
6.2.2.3 实验后聋哑学生成套套路成绩差异性检验 | 第32页 |
6.2.2.4 实验后聋哑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6.2.2.5 实验后聋哑学生对训练方法满意程度的分析 | 第34-35页 |
7 分析与讨论 | 第35-39页 |
7.1 在聋哑学生当中开展啦啦操运动的特点 | 第35页 |
7.1.1 在聋哑学生当中开展啦啦操运动的理念特点 | 第35页 |
7.1.2 在聋哑学生当中开展啦啦操运动的内容特点 | 第35页 |
7.2 聋哑学生在啦啦操运动训练中的特点 | 第35-36页 |
7.3 本体感觉强化法对训练聋哑学生啦啦操运动的效果分析 | 第36-38页 |
7.3.1 聋哑学生掌握啦啦操运动动作速率的实验分析 | 第36-37页 |
7.3.2 聋哑学生掌握啦啦操运动技能的实验分析 | 第37-38页 |
7.3.2.1 聋哑学生节奏感的变化 | 第37页 |
7.3.2.2 聋哑学生对啦啦操连贯性动作的完成情况 | 第37-38页 |
7.4 聋哑学生对本体感觉强化法等方法的认可度分析 | 第38-39页 |
7.4.1 对本体感觉强化法的认可度高 | 第38页 |
7.4.2 学生积极参与啦啦操运动的训练 | 第38-39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39-41页 |
8.1 结论 | 第39页 |
8.2 建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A | 第47-48页 |
附录B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