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光尘封的艺术—红山岩画艺术风貌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范围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3-14页 |
2 红山岩画概况 | 第14-20页 |
2.1 红山岩画各区域概况 | 第14-18页 |
2.1.1 翁牛特旗 | 第14-15页 |
2.1.2 阴河至英金河流域 | 第15-16页 |
2.1.3 白岔河流域 | 第16-17页 |
2.1.4 巴林右旗 | 第17页 |
2.1.5 阿鲁科尔沁旗 | 第17-18页 |
2.2 红山岩画各区域题材统计 | 第18页 |
2.3 红山岩画的图像内涵 | 第18-20页 |
3 红山岩画的特性内容分析 | 第20-42页 |
3.1 红山岩画的画址选择 | 第20-22页 |
3.2 红山岩画的绘制手法 | 第22-25页 |
3.3 红山岩画的内容概况 | 第25-42页 |
3.3.1 人面像 | 第26-35页 |
3.3.2 动物像 | 第35-39页 |
3.3.3 符号图像 | 第39-42页 |
4 红山岩画的艺术之美 | 第42-52页 |
4.1 特征 | 第42-45页 |
4.1.1“不求形似,但更传神” | 第42-43页 |
4.1.2“阴阳互见,两极相逢” | 第43-44页 |
4.1.3 红山岩画的母题定式 | 第44-45页 |
4.2 形式规律 | 第45-50页 |
4.2.1 对称与均衡 | 第45-47页 |
4.2.2 夸张与简化 | 第47-48页 |
4.2.3 多样与统一 | 第48-49页 |
4.2.4 对比与互动 | 第49页 |
4.2.5 写实与抽象 | 第49-50页 |
4.3 艺术风格 | 第50-52页 |
4.3.1 人面像造型的艺术风格 | 第50-51页 |
4.3.2 动物像造型的艺术风格 | 第51-52页 |
5 红山岩画研究的启示 | 第52-54页 |
5.1 红山岩画对艺术起源的意义 | 第52页 |
5.2 红山岩画对艺术发展的意义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