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1 历史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2 帕帕奈克的生平及其设计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6-22页 |
2.1 帕帕奈克的生平简介 | 第16-19页 |
2.2 帕帕奈克设计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9-22页 |
3 帕帕奈克对设计的反思与批判 | 第22-27页 |
3.1 对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反思与批判 | 第22-23页 |
3.2 对消费设计的反思与批判 | 第23-27页 |
3.2.1 有计划废止制度 | 第24-25页 |
3.2.2“新奇”设计 | 第25-27页 |
4 帕帕奈克的设计需求论 | 第27-36页 |
4.1 为第三世界设计 | 第28-30页 |
4.2 为穷人、病人、老人、残障人士设计 | 第30-33页 |
4.3 为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设计 | 第33-36页 |
5 帕帕奈克对限制“欲求”设计的构想 | 第36-45页 |
5.1 从“6 个功能联合体”出发进行设计构思 | 第36-38页 |
5.2 设计团队要研究“本土需要” | 第38-39页 |
5.3“用户”与工人参与设计过程 | 第39页 |
5.4 通过“交叉”学科培养“通才”型设计师 | 第39-45页 |
6 帕帕奈克设计思想对中国设计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 第45-50页 |
6.1 研究本土“真正的需要”是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 | 第46-47页 |
6.2 在设计学科体系中加入伦理教育 | 第47页 |
6.3 建构本土设计伦理评价体系 | 第47-48页 |
6.4 以“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设计”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