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论文中符号及缩写说明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水库温室气体排放 | 第16-17页 |
1.2.2 水库对河流碳输送的影响 | 第17页 |
1.2.3 水库内部碳循环过程 | 第17-19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0-29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2.2.1 采样站位设置 | 第24-25页 |
2.2.2 水动力参数测量 | 第25-26页 |
2.2.3 溶解有机碳(DOC)浓度测量 | 第26-28页 |
2.2.4 其它参数测量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三峡库区支流库湾水体DOC浓度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及其与干流水体DOC浓度差异 | 第29-63页 |
3.1 库区干流DOC浓度及水文化学参数的季节变化 | 第29-33页 |
3.2 支流库湾DOC浓度及水化学参数的季节变化 | 第33-41页 |
3.2.1 朱衣河库湾DOC浓度及水化学参数的季节变化 | 第33-36页 |
3.2.2 梅溪河库湾DOC浓度及水化学参数的季节变化 | 第36-38页 |
3.2.3 草堂河库湾DOC浓度及水化学参数的季节变化 | 第38-41页 |
3.3 支流库湾DOC浓度及水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 | 第41-55页 |
3.3.1 春季支流库湾DOC浓度及水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 | 第41-45页 |
3.3.2 夏季支流库湾DOC浓度及水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 | 第45-48页 |
3.3.3 秋季支流库湾DOC浓度及水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 | 第48-52页 |
3.3.4 冬季支流库湾DOC浓度及水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 | 第52-55页 |
3.4 支流源头DOC浓度及水化学参数季节变化 | 第55-57页 |
3.5 干支流水体DOC浓度差异 | 第57-62页 |
3.6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三峡库区干支流间DOC交换 | 第63-95页 |
4.1 干支流水体交换 | 第63-74页 |
4.1.1 干支流界面流速分布特征 | 第63-67页 |
4.1.2 支流河口进出水体流量及平均流速 | 第67-70页 |
4.1.3 干支流水体交换量 | 第70-73页 |
4.1.4 干支流水交换影响因素探讨 | 第73-74页 |
4.2 支流河口进出水体DOC浓度 | 第74-92页 |
4.2.1 水位消落初期 | 第74-77页 |
4.2.2 汛前消落期 | 第77-80页 |
4.2.3 汛期 | 第80-83页 |
4.2.4 蓄水期 | 第83-86页 |
4.2.5 高水位运行期 | 第86-90页 |
4.2.6 全年各个时期支流河口进出水体DOC浓度 | 第90-92页 |
4.3 干支流间DOC交换通量估算 | 第92-94页 |
4.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支流库湾DOC输入对干流碳通量的影响 | 第95-106页 |
5.1 支流库湾DOC浓度影响因素 | 第95-100页 |
5.1.1 干支流间交换及支流输入 | 第95-96页 |
5.1.2 库湾内生物固碳作用 | 第96-98页 |
5.1.3 库湾内有机质的降解 | 第98-100页 |
5.2 支流输入干流DOC通量估算 | 第100-102页 |
5.3 支流输入对库区干流DOC浓度沿程分布情况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5.4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06-10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