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概述 | 第10-12页 |
(一) 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选题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1-12页 |
1、论文研究思路 | 第11页 |
2、研究内容 | 第11页 |
3、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相结合 | 第11页 |
(2) 实地调研 | 第11页 |
(3) 分析、比较、归纳 | 第11-12页 |
二、纪念性空间展示设计研究调查报告 | 第12-20页 |
(一) 纪念性空间概述 | 第12-13页 |
1、纪念性空间 | 第12页 |
2、纪念性空间的历史及发展 | 第12-13页 |
(二) 纪念性空间展示设计研究报告 | 第13-20页 |
1、国外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设计分析 | 第13-14页 |
2、国内纪念性空间展示设计 | 第14-18页 |
3、已有纪念性空间展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三、当代设计背景下纪念性空间展示设计的观念拓展 | 第20-25页 |
(一) 纪念性空间展示设计与社会学 | 第20-21页 |
1、场境式语境的设计语言 | 第20-21页 |
2、情境式语境的设计语言 | 第21页 |
(二) 地域文化在纪念性空间展示设计中的批判性应用 | 第21-24页 |
1、地域性设计 | 第21页 |
2、地域文化在纪念性空间展示设计中的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3、地域文化设计方法及观念拓展 | 第22-24页 |
(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新解读 | 第22-23页 |
(2) 地域文化与现代造型语言的批判性结合 | 第23-24页 |
(三) 展示设计参与管理 | 第24-25页 |
四、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纪念性空间展示设计的策略研究 | 第25-38页 |
(一)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纪念性空间案例分析 | 第25-29页 |
1、成吉思汗陵 | 第25-26页 |
2、昭君博物院 | 第26-28页 |
3、乌兰夫纪念馆 | 第28-29页 |
(二)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纪念性空间地域设计的宏观策略 | 第29-31页 |
1、当地气候因素设计策略 | 第29-30页 |
(1) 地质地貌及气候特点 | 第29-30页 |
(2) 气候因素设计策略 | 第30页 |
2、主题文化设计语言策略 | 第30-31页 |
(1) 共融共生的再现 | 第30-31页 |
(2) 提炼的再现 | 第31页 |
(三)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纪念性空间地域设计的具体策略 | 第31-38页 |
1、纪念性空间展示设计精神层面的独特语言 | 第31-33页 |
(1) 协调 | 第31-32页 |
(2) 重复 | 第32页 |
(3) 超大尺度 | 第32页 |
(4) 隐喻 | 第32页 |
(5) 数量的震撼 | 第32-33页 |
(6) 融合 | 第33页 |
(7) 点睛 | 第33页 |
2、纪念性空间展示设计物理层面设计策略 | 第33-38页 |
(1) 空间、道具造型 | 第34页 |
(2) 色彩 | 第34-35页 |
(3) 装饰 | 第35-36页 |
(4) 展示空间中的VI 视觉识别系统应用 | 第36-38页 |
五、探究纪念性空间设计程序 | 第38-43页 |
(一) 纪念性空间主题的确定 | 第38-40页 |
(二) 设计概念的确立及空间艺术设计 | 第40-41页 |
(三) 方案的形成 | 第41页 |
(四) 施工与管理 | 第41-43页 |
六、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