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新农村 | 第18页 |
2.1.2 乡村文化 | 第18-19页 |
2.1.3 文化传承与保护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文化生态观 | 第19-20页 |
2.2.2 文化变迁理论 | 第20页 |
2.2.3 新农村建设理论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秦皇河龙舟文化的起源、变迁与意义 | 第23-31页 |
3.1 秦皇河的地理优势 | 第23-24页 |
3.2 秦皇河龙舟文化的起源 | 第24-25页 |
3.3 秦皇河龙舟文化的变迁 | 第25-29页 |
3.3.1 秦皇河龙舟文化的沉寂 | 第25-27页 |
3.3.2 秦皇河龙舟文化的新生 | 第27-29页 |
3.4 滨州秦皇河龙舟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29-31页 |
3.4.1 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 第29页 |
3.4.2 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 第29-30页 |
3.4.3 社会风气的良好调剂 | 第30页 |
3.4.4 和谐生态的大力促进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滨州秦皇河龙舟文化的传承现状 | 第31-42页 |
4.1 滨州秦皇河龙舟文化现状调查 | 第31-33页 |
4.1.1 场所调查 | 第31页 |
4.1.2 道具调查 | 第31-32页 |
4.1.3 传承调查 | 第32-33页 |
4.2 滨州秦皇河龙舟文化的认知度调查 | 第33-35页 |
4.3 滨州秦皇河龙舟文化传承的参与度调查 | 第35-37页 |
4.4 滨州秦皇河龙舟文化传承的期望度调查 | 第37-38页 |
4.5 秦皇河龙舟文化传承的危机 | 第38-42页 |
4.5.1 农村人口流失与创承思想的滞后 | 第38-39页 |
4.5.2 龙舟比赛的热度逐渐下降 | 第39-40页 |
4.5.3 龙舟工艺的失传 | 第40页 |
4.5.4 龙舟相关副产业日渐没落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滨州秦皇河龙舟文化传承保护策略 | 第42-48页 |
5.1 滨州秦皇河龙舟文化传承保护的必要性 | 第42页 |
5.2 滨州秦皇河龙舟文化传承保护的可行性 | 第42-45页 |
5.2.1 秦皇河龙舟文化传承的可行性 | 第42-43页 |
5.2.2 秦皇河龙舟文化传承工作的思路 | 第43-45页 |
5.3 滨州秦皇河龙舟文化传承保护方案 | 第45-46页 |
5.3.1 国家层次主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和激励补助措施 | 第45页 |
5.3.2 地方政府组织,遵循科学保护和整体保护 | 第45页 |
5.3.3 激活自身活力,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 | 第45-46页 |
5.3.4 构建利益共享,龙舟文化保护与美丽新农村建设同步 | 第46页 |
5.4 滨州秦皇河龙舟文化传承保护的创新与发展 | 第46-48页 |
5.4.1 塑造品牌形象,坚持精品带动 | 第46页 |
5.4.2 注重项目推广,完善管理模式 | 第46-47页 |
5.4.3 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品牌建设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