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0-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8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20-21页 |
1.3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概述 | 第21-26页 |
1.3.1 秸秆能源的加工或转化技术 | 第21-25页 |
1.3.2 秸秆能源的燃烧技术 | 第25-2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6页 |
1.4.1 村镇地区能源供需关系的研究 | 第26-30页 |
1.4.2 村镇区域能源规划方案的研究 | 第30-34页 |
1.4.3 可再生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34-35页 |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 | 第35-36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2章 黑龙江省农村生活热需求研究 | 第38-52页 |
2.1 黑龙江省农村生活用能调查 | 第38-41页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8页 |
2.1.2 调查方案 | 第38-41页 |
2.2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主要特征 | 第41-44页 |
2.2.1 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特征的主要参数 | 第41-42页 |
2.2.2 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特征分析结果 | 第42-44页 |
2.3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生活年热需求指标 | 第44-49页 |
2.3.1 生活年热需求指标的计算及检验方法 | 第45-47页 |
2.3.2 生活年热需求指标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2.4 黑龙江省农村年生活热需求 | 第49-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秸秆能源化供应能力及村镇生活热能复合供应模式的提出 | 第52-69页 |
3.1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有效热供应率 | 第52-53页 |
3.2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秸秆能源化供应能力 | 第53-59页 |
3.2.1 秸秆能源化供应能力的计算模型 | 第54-55页 |
3.2.2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秸秆资源量分析 | 第55-58页 |
3.2.3 农村地区复合供应方式的资源供应可行性分析 | 第58-59页 |
3.3 村镇生活热能复合供应模式的提出与资源供应可行性分析 | 第59-67页 |
3.3.1 农村与小城镇当前生活热能供应模式 | 第60-61页 |
3.3.2 村镇生活热能复合供应模式的提出 | 第61-64页 |
3.3.3 黑龙江省村镇生活热能复合供应模式的资源供应可行性分析 | 第64-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热源子系统配置及能源效益研究 | 第69-98页 |
4.1 村镇地区当前供暖模式及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的能量平衡 | 第69-76页 |
4.1.1 村镇当前供暖模式的能量平衡 | 第69-72页 |
4.1.2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的能量平衡 | 第72-76页 |
4.2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热源子系统能源效益评价指标 | 第76-78页 |
4.2.1 热源子系统的一次能源节约效益评价指标 | 第76-77页 |
4.2.2 热源子系统的化石能源替代效益评价指标的提出 | 第77-78页 |
4.3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热源的配置要求 | 第78-80页 |
4.3.1 对热源子系统热化系数的要求 | 第78-79页 |
4.3.2 对热源子系统秸秆利用率的要求 | 第79-80页 |
4.4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热源配置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80-85页 |
4.4.1 热源配置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结构 | 第81-82页 |
4.4.2 模型求解方法 | 第82-85页 |
4.5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的热源配置及能源效益分析 | 第85-97页 |
4.5.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85-89页 |
4.5.2 不同机组配置的可行域 | 第89-91页 |
4.5.3 热源配置的单一能源效益 | 第91-94页 |
4.5.4 热源配置的综合能源效益 | 第94-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热网子系统运行调节特性及能源效益研究 | 第98-127页 |
5.1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热网子系统的适宜形式 | 第98-101页 |
5.2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方案及特性 | 第101-115页 |
5.2.1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的运行调节方案 | 第101-102页 |
5.2.2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的热平衡 | 第102-110页 |
5.2.3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的热网运行调节特性 | 第110-115页 |
5.3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热网子系统热量输送能耗模型 | 第115-122页 |
5.3.1 平均耗电输热比的提出及一般模型 | 第115-117页 |
5.3.2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的平均耗电输热比计算模型 | 第117-122页 |
5.4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热网子系统热量输送能耗及适宜半径 | 第122-126页 |
5.4.1 相关参数取值及情景设定 | 第122-124页 |
5.4.2 村镇复合热网的热量输送能耗及适宜半径分析 | 第124-12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6章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经济效益研究 | 第127-147页 |
6.1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年计算费用模型 | 第127-134页 |
6.1.1 秸秆燃料制备子系统年计算费用 | 第127-129页 |
6.1.2 热源子系统年计算费用 | 第129-133页 |
6.1.3 热网子系统年计算费用 | 第133-134页 |
6.2 农村与城镇当前供暖年计算费用模型 | 第134-136页 |
6.2.1 城镇既有集中供暖系统的年计算费用 | 第134-136页 |
6.2.2 当前农村分散供暖的年计算费用 | 第136页 |
6.3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136-145页 |
6.3.1 算例基本情况 | 第136-142页 |
6.3.2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各方案的供暖成本对比分析 | 第142-144页 |
6.3.3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与当前供暖模式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第144-14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7章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环境效益研究 | 第147-165页 |
7.1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环境效益评价方案设计 | 第147-148页 |
7.2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环境效益分析工具 | 第148-153页 |
7.2.1 分析工具的选择 | 第148-149页 |
7.2.2 AERMOD模式介绍 | 第149-153页 |
7.3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环境效益分析的基本数据 | 第153-157页 |
7.3.1 模拟期气象资料 | 第153页 |
7.3.2 地形资料及网格划分 | 第153-154页 |
7.3.3 污染源参数 | 第154-157页 |
7.4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大气污染物扩散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157-164页 |
7.4.1 模拟期内区域污染物浓度总体特征 | 第157-159页 |
7.4.2 各情景下污染物浓度极值 | 第159-161页 |
7.4.3 区域内污染物浓度分布 | 第161-16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结论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8页 |
附录 | 第178-186页 |
附录A 黑龙江省农村生活用能调查结果 | 第178-182页 |
附录B 气象及建筑物耗热量参数 | 第182-184页 |
附录C 村镇复合集中供暖系统经济效益算例相关参数 | 第184-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86-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
个人简历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