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滴滤塔处理甲苯气体的工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甲苯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9-10页 |
1.1.1 甲苯污染物的来源 | 第9-10页 |
1.1.2 甲苯污染物的危害 | 第10页 |
1.2 甲苯污染物的控制标准 | 第10页 |
1.3 甲苯污染物的主要处理方法 | 第10-13页 |
1.3.1 吸附法 | 第10页 |
1.3.2 吸收法 | 第10-11页 |
1.3.3 电晕等离子体法 | 第11页 |
1.3.4 光催化氧化法 | 第11-12页 |
1.3.5 膜分离法 | 第12页 |
1.3.6 冷凝法 | 第12页 |
1.3.7 燃烧法 | 第12-13页 |
1.3.8 生物法 | 第13页 |
1.4 生物法去除甲苯的主要工艺 | 第13-17页 |
1.4.1 生物洗涤塔(悬浮生长系统) | 第13-14页 |
1.4.2 生物滤池(附着生长系统) | 第14-16页 |
1.4.3 生物滴滤塔(混合生长系统) | 第16-17页 |
1.4.4 生物法净化VOCs的工艺对比 | 第17页 |
1.5 生物法治理甲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1.5.1 生物法治理甲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2 生物法治理大气污染的技术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菌种采集、驯化与筛选 | 第21-25页 |
2.1 试验器材 | 第21页 |
2.2 生物滴滤塔菌种的采集 | 第21页 |
2.3 菌种的驯化 | 第21-22页 |
2.4 菌种的筛选 | 第22-25页 |
第三章 生物滴滤塔的设计与测试 | 第25-41页 |
3.1 生物滴滤塔的研究与设计 | 第25-30页 |
3.1.1 生物滴滤塔净化工艺评价指标的选定 | 第25页 |
3.1.2 生物滴滤塔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 第25-26页 |
3.1.3 生物滴滤塔的设计 | 第26-29页 |
3.1.4 生物滴滤塔的组成 | 第29-30页 |
3.2 测试驯化的微生物对活性炭的挂膜能力 | 第30-33页 |
3.2.1 均匀实验的介绍和设计 | 第30-32页 |
3.2.2 实验的结果和分析 | 第32-33页 |
3.3 甲苯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3.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3页 |
3.3.2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与方法 | 第33-34页 |
3.4 生物滴滤塔的启动与测试 | 第34-39页 |
3.4.1 生物滴滤塔的启动 | 第36-37页 |
3.4.2 通过均匀试验测试滴滤塔的处理效率 | 第37-39页 |
3.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滴滤塔净化甲苯气体实验的优化 | 第41-65页 |
4.1 实验器材 | 第41-42页 |
4.2 实验优化 | 第42-45页 |
4.2.1 实验装置改进 | 第42-43页 |
4.2.2 非离子活性剂的改进 | 第43-44页 |
4.2.3 实验运行方案的改进 | 第44-45页 |
4.3 试验运行结果与分析 | 第45-62页 |
4.3.1 高浓度逆流运行方案 | 第45-50页 |
4.3.2 高浓度顺流运行方案 | 第50-54页 |
4.3.3 低浓度逆流运行方案 | 第54-58页 |
4.3.4 低浓度顺流运行方案 | 第58-62页 |
4.4 生物滴滤塔各层去除速率的分析 | 第62页 |
4.5 改进后的活性剂缓解堵塞效果测试 | 第62-63页 |
4.6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生物滴滤塔的运行分析 | 第65-69页 |
5.1 生物滴滤塔运行过程中氮源的利用 | 第65页 |
5.2 生物滴滤塔最优运行条件分析 | 第65-66页 |
5.3 微生物降解甲苯所用酶的种类 | 第66-69页 |
5.3.1 细胞破碎装置 | 第66页 |
5.3.2 细胞破碎条件 | 第66-67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