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会通中西”法律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 沈家本“会通中西”法律思想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一)在传统法律研究方面 | 第13页 |
(二)在沈家本清末修律评价研究方面 | 第13页 |
(三)在沈家本思想研究方面 | 第13-14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沈家本“会通中西”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 第15-21页 |
第一节“会通中西”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5-18页 |
一 传统文化中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 | 第15-16页 |
二 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传统观念的转变 | 第16-18页 |
第二节“会通中西”产生的思想基础 | 第18-21页 |
一 经世实学的思想 | 第18-19页 |
二 中体西用的思想 | 第19-20页 |
三 法律救国的思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沈家本“会通中西”的法律思想 | 第21-29页 |
第一节 沈家本“会通中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21-23页 |
一 沈家本思想中“会通”的含义 | 第21-22页 |
二 沈家本思想中“会通”的必要性 | 第22页 |
三 沈家本思想中“会通”的可能性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沈家本“会通中西”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 第23-29页 |
一 沈家本“会通中西”思想的内涵 | 第23-25页 |
二 沈家本“会通中西”思想的特点 | 第25-29页 |
第三章 沈家本“会通中西”思想下的法律实践 | 第29-39页 |
第一节 沈家本为“会通中西”所作的准备 | 第29-32页 |
一 翻译西方法律书籍 | 第29-30页 |
二 培养专门法律人才 | 第30-31页 |
三 考察西方法律制度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大清律例》修订中体现的“会通中西”思想 | 第32-39页 |
一 废除酷刑,改重为轻 | 第33-34页 |
二 减少死刑,改变刑名 | 第34-35页 |
三 废除比附,主张慎刑 | 第35-36页 |
四 统一法律适用,禁止买卖人口 | 第36-37页 |
五 实行惩治教育,改良监狱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沈家本“会通中西”下的修律成果 | 第39-45页 |
第一节 初步构建了近代化法律体系 | 第39-42页 |
一 制订了刑法方面的法律 | 第39-40页 |
二 制订了民商事方面的法律 | 第40-41页 |
三 制订了刑事和民事程序方面的法律 | 第41页 |
四 制订了一系列行政章程 | 第41页 |
五 制订了法院编制法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在立法中引入了西方法律原则和精神 | 第42-45页 |
一 借鉴了西方司法独立原则 | 第42-43页 |
二 吸收了西方人人平等原则 | 第43页 |
三 引入了西方人道主义精神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对沈家本“会通中西”法律思想的评价 | 第45-48页 |
第一节 沈家本“会通中西”法律思想的不足之处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沈家本“会通中西”法律思想值得肯定之处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