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6-17页 |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 第17-36页 |
1.2.1 美国公民教育机构研究 | 第18-23页 |
1.2.2 美国公民教育理论研究 | 第23-26页 |
1.2.3 美国公民教育课程研究 | 第26-33页 |
1.2.4 美国公民教育发展史研究 | 第33-35页 |
1.2.5 研究不足与发展趋势 | 第35-36页 |
1.3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36-38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36-37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37-38页 |
1.4 研究方案与创新 | 第38-4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8-3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40-41页 |
第二章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发展历史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借鉴 | 第41-5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41-44页 |
2.1.1 公民 | 第41-42页 |
2.1.2 公民教育 | 第42-43页 |
2.1.3 美国公民教育 | 第43-4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44-48页 |
2.2.1 唯物史观发展的、辩证的观点 | 第44-45页 |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 第45-47页 |
2.2.3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 | 第47-48页 |
2.3 理论与方法借鉴 | 第48-52页 |
2.3.1 公民身份理论 | 第48-49页 |
2.3.2 智库理论 | 第49-50页 |
2.3.3 批评性话语分析 | 第50-52页 |
2.4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 第52-55页 |
第三章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成立的前奏(1964-1981) | 第55-67页 |
3.1 公民教育委员会的成立 | 第55-60页 |
3.1.1 成立背景 | 第55-57页 |
3.1.2 委员会主要工作 | 第57-58页 |
3.1.3 初期项目 | 第58-60页 |
3.2 加州律师协会的支持 | 第60-64页 |
3.2.1 法制教育的发展 | 第60-62页 |
3.2.2 加盟加州律师协会 | 第62页 |
3.2.3 实施首个州项目 | 第62-64页 |
3.3 成为“全美公民教育项目实施联盟”成员 | 第64-67页 |
3.3.1 背景 | 第64页 |
3.3.2 财政压力下“中心”的对策 | 第64-65页 |
3.3.3 加入全美项目实施联盟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成立初期(1981-1994) | 第67-83页 |
4.1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的正式成立 | 第67-72页 |
4.1.1 成立背景 | 第67-69页 |
4.1.2 开始独立运营 | 第69-72页 |
4.2 “我们人民:公民与宪法”项目 | 第72-80页 |
4.2.1 项目启动背景 | 第72-73页 |
4.2.2 美国政府对项目的资助 | 第73-75页 |
4.2.3 “公民与宪法”项目分析 | 第75-80页 |
4.3 《公民与宪法》课程的设计 | 第80-83页 |
4.3.1 课堂教学 | 第80-81页 |
4.3.2 应用实践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快速发展时期(1994-) | 第83-109页 |
5.1 编制《公民学与政府国家标准》 | 第83-93页 |
5.1.1 背景 | 第83-85页 |
5.1.2 编制《公民教育框架》 | 第85-88页 |
5.1.3 《公民学与政府国家标准》文本分析 | 第88-93页 |
5.2 “中心”发展的转折 | 第93-101页 |
5.2.1 背景 | 第93-97页 |
5.2.2 “代议制民主:人民之声”项目 | 第97-99页 |
5.2.3 全国公民教育大会 | 第99-101页 |
5.3 在困境中发展 | 第101-109页 |
5.3.1 对“中心”质疑的声音 | 第101-103页 |
5.3.2 “中心”的重大财政危机 | 第103-106页 |
5.3.3 应对之策 | 第106-109页 |
第六章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的国际影响 | 第109-122页 |
6.1 “中心”早期国际活动及其影响 | 第109-114页 |
6.1.1 美国国际教育的萌芽 | 第109-112页 |
6.1.2 美国公民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回落 | 第112-114页 |
6.2 全面向世界拓展 | 第114-118页 |
6.2.1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崛起 | 第114-115页 |
6.2.2 国际公民教育项目 | 第115-117页 |
6.2.3 编制《民主教育国际框架》 | 第117-118页 |
6.3 《民主教育国际框架》分析 | 第118-122页 |
6.3.1 目标 | 第118页 |
6.3.2 主要内容 | 第118-120页 |
6.3.3 框架特点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发展历史的评价与启示 | 第122-142页 |
7.1 评价 | 第122-135页 |
7.1.1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转型发展的内部动力 | 第122-124页 |
7.1.2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 | 第124-125页 |
7.1.3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的国家智库功能 | 第125-127页 |
7.1.4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的影响力传播策略 | 第127-135页 |
7.2 启示 | 第135-142页 |
7.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国别与比较研究 | 第137页 |
7.2.2 高度关注美国公民教育智库的意识形态渗透 | 第137-139页 |
7.2.3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智库建设 | 第139-140页 |
7.2.4 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智库影响力传播策略 | 第140-142页 |
结语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