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绪论第14-20页
    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4-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选题意义第15页
    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第15-16页
        2.1 研究思路第15页
        2.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3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及技术方案第16-18页
        3.1 研究方法第16页
            3.1.1 文献归纳法第16页
            3.1.2 田野调查法第16页
            3.1.3 比较分析法第16页
            3.1.4 系统分析法第16页
        3.2 可行性分析第16-17页
        3.3 技术方案第17-18页
    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第18-20页
        4.1 本文创新点第18-19页
        4.2. 本文的不足第19-20页
第二章、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第20-33页
    1 生态、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概念第20-21页
        1.1 生态第20页
        1.2 文化生态保护第20页
        1.3 文化生态保护区第20-21页
    2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第21-23页
        2.1 文化生态理论来源第21页
        2.2 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第21-22页
        2.3 我国文化生态理论探索第22页
        2.4 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研究第22-23页
        2.5 文化生态保护区特点第23页
            2.5.1 保护范围第23页
            2.5.2 保护内容第23页
            2.5.3 文化特点第23页
            2.5.4 保护形式第23页
    3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实践第23-25页
        3.1 国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第23-24页
        3.2 我国生态博物馆实践第24页
        3.3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践第24-25页
    4 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案例分析第25-32页
        4.1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第25-28页
            4.1.1 文化特点第25-26页
            4.1.2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方法第26-27页
            4.1.3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现状及启示第27-28页
        4.2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第28-31页
            4.2.1 文化资源第28页
            4.2.2 建设特点第28-29页
            4.2.3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状——以凤凰古城为例第29-31页
        4.3 美国印第安人文化保护案例第31-32页
            4.3.1 相关政策第31页
            4.3.2 功能分区第31-32页
            4.3.3 借鉴点第32页
    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通道侗族自治县与通道侗族文化生态概况第33-55页
    1 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第33-36页
        1.1 历史沿革第33页
        1.2 自然地理环境第33-35页
            1.2.1 地理条件第33-34页
            1.2.2 气候特点第34页
            1.2.3 资源条件第34-35页
            1.2.4 自然生态第35页
        1.3 民族构成及分布第35页
        1.4 社会经济第35-36页
    2 通道侗文化资源第36-42页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6-38页
            2.1.1 侗族芦笙第36页
            2.1.2 侗锦织造技艺第36-37页
            2.1.3 侗戏第37页
            2.1.4 侗族大歌第37-38页
            2.1.5 侗款第38页
        2.2 物质文化遗产第38-42页
            2.2.1 侗寨第39页
            2.2.2 鼓楼第39-40页
            2.2.3 风雨桥第40-41页
            2.2.4 寨门第41页
            2.2.5 戏台第41页
            2.2.6 凉亭第41-42页
            2.2.7 萨岁坛第42页
    3 通道侗族民俗风情第42-45页
        3.1 宗教信仰第42-44页
            3.1.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第43页
            3.1.2 敬畏水第43页
            3.1.3 敬畏树木第43-44页
            3.1.4 敬畏动物第44页
            3.1.5 萨崇拜第44页
        3.2 传统节日文化第44-45页
            3.2.1 侗年第44-45页
            3.2.2 吃新节第45页
            3.2.3 大雾梁歌节第45页
            3.2.4 斗牛节第45页
            3.2.5 油茶节第45页
    4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成果第45-48页
        4.1 建立文化保护相关机构第46页
        4.2 成立相关侗文化的保护基地第46页
        4.3 开展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第46-47页
        4.4 侗文化挖掘整理第47页
        4.5 完成文化遗产普查及确定传承人第47页
            4.5.1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7页
            4.5.2 物质文化遗产第47页
        4.6 部分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第47-48页
    5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第48-52页
        5.1 缺乏文化生态保护相关规划第48-49页
        5.2 侗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失衡第49页
        5.3 缺乏新生代文化传承人第49页
        5.4 基层保护机构薄弱第49页
        5.5 民族认同感减弱第49-52页
            5.5.1 传统生计方式的改变第49-50页
            5.5.2 建筑文化的改变第50-51页
            5.5.3 服饰文化的改变第51页
            5.5.4 其它变化第51-52页
        5.6 生态环境的改变第52页
    6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第52-54页
        6.1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第52-53页
            6.1.1 优秀侗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第52页
            6.1.2 侗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手段第52-53页
        6.2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意义第53-54页
            6.2.1 促进打造特色通道第53页
            6.2.2 促进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的保护第53页
            6.2.3 促进通道的经济发展第53-54页
            6.2.4 促进民众素养提高第54页
    7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探索第55-96页
    1 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体系第55-58页
        1.1 自然保护区理论引入第55-57页
            1.1.1 自然保护区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关系第55-56页
            1.1.2 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模式第56-57页
        1.2 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体系构想第57-58页
            1.2.1 文化保护核心区第58页
            1.2.2 文化保护缓冲区第58页
            1.2.3 文化开发过渡区第58页
    2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主要内容第58-62页
        2.1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定位第58-59页
        2.2 规划范围第59页
        2.3 保护内容第59-60页
        2.4 建设原则第60页
        2.5 建设依据第60-61页
        2.6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体系第61-62页
            2.6.1 分区依据第61页
            2.6.2 通道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域划分第61-62页
    3 基于生态完整性的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第62-68页
        3.1 文化生态系统完整性第62-65页
            3.1.1 文化生态系统完整性内涵第63页
            3.1.2 通道文化生态完整性结构第63-65页
        3.2 通道文化生态完整性评价第65-66页
        3.3 基于文化生态完整性的通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原则第66-68页
            3.3.1 整体协调原则第67页
            3.3.2 多样性原则第67页
            3.3.3 因地制宜原则第67-68页
            3.3.4 重点把握原则第68页
    4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策略第68-94页
        4.1 原生态侗文化保护核心区第68-74页
            4.1.1 文化生态完整性分析第68-69页
            4.1.2 保护建议第69-74页
        4.2 侗文化保护缓冲区第74-84页
            4.2.1 文化生态完整性分析第74-75页
            4.2.2 保护建议第75-77页
            4.2.3 芋头侗寨民俗旅游村规划案例第77-84页
        4.3 侗文化开发过渡区第84-92页
            4.3.1 文化生态完整性分析第84-85页
            4.3.2 保护建议第85-92页
        4.4 整体性保护建议第92-94页
            4.4.1 遵循保护脉络第92页
            4.4.2 三区协调发展第92-93页
            4.4.3 建立文化生态补偿机制第93-94页
            4.4.4 加强学校教育第94页
            4.4.5 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第94页
            4.4.6 注重生态保护第94页
            4.4.7 向全县范围推进侗文化保护第94页
    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五章、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第96-101页
    1 推进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政府行为第96-97页
        1.1 坚持政府主导的建设行为第96页
        1.2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与政策法规第96页
        1.3 保障资金投入第96-97页
        1.4 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研究第97页
        1.5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第97页
    2 科学处理人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关系第97-98页
        2.1 做到以人为本第97页
        2.2 寻求人、文化、自然的和谐统一第97-98页
    3 创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方法第98-99页
        3.1 结合市场保护文化遗产第98-99页
        3.2 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第99页
        3.3 利用科技力量保护文化遗产第99页
    4 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第99-100页
        4.1 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生态保护第99-100页
        4.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保护第100页
    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第101-104页
    1 结论第101-102页
    2 展望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个人简介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以西南地区风景旅游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激光光源的汽车前照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