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论文缘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既往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1.3.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规划相关概念及内容 | 第18-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2.1.1 风景旅游区 | 第18页 |
2.1.2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 | 第18-21页 |
2.1.3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类型 | 第21-22页 |
2.2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主要内容及旅游需求 | 第22-24页 |
2.2.1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2.2.2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游客主要使用行为 | 第23-24页 |
2.3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主要功能 | 第24-25页 |
2.4 风景旅游区规划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功能规划研究及实例分析 | 第27-69页 |
3.1 基本功能 | 第27-53页 |
3.1.1 交通功能 | 第27-47页 |
3.1.2 游客服务功能 | 第47-52页 |
3.1.3 安全防护与管理功能 | 第52-53页 |
3.2 拓展功能 | 第53-63页 |
3.2.1 商业功能 | 第53-60页 |
3.2.2 展示功能 | 第60-61页 |
3.2.3 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 第61-63页 |
3.3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的空间感受、旅游需求和景观特征 | 第63-68页 |
3.3.1 空间感受 | 第63-64页 |
3.3.2 旅游需求 | 第64-67页 |
3.3.3 景观特征 | 第67-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 第69-84页 |
4.1 合理分区原则 | 第69-72页 |
4.1.1 交通功能组织的合理分区 | 第69-70页 |
4.1.2 入口处基本功能设施与商业功能设施的合理分区 | 第70-72页 |
4.2 整体有机原则 | 第72-75页 |
4.2.1 形象和空间的整体性 | 第72页 |
4.2.2 入口空间规划的连续性与秩序性 | 第72-75页 |
4.3 个性化原则 | 第75-79页 |
4.3.1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景观价值的表现 | 第76-77页 |
4.3.2 风景旅游区入口空间意向的表达 | 第77-78页 |
4.3.3 建筑景观的特色营造——米仓山游客服务综合体 | 第78-79页 |
4.4 适度集约原则 | 第79-82页 |
4.4.1 交通功能与景观的集约 | 第80页 |
4.4.2 交通功能与商业功能的集约 | 第80-81页 |
4.4.3 游客服务功能与景观的集约 | 第81页 |
4.4.4 拓展功能之间的集约 | 第81-82页 |
4.5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 | 第82-83页 |
4.5.1 对风景旅游区资源的合理保护 | 第82页 |
4.5.2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尊重 | 第82-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米仓山入口空间及游客服务综合体设计实践 | 第84-98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84-89页 |
5.1.1 广元市旺苍县地域概况 | 第84-85页 |
5.1.2 旅游特性 | 第85-86页 |
5.1.3 景观特色 | 第86-87页 |
5.1.4 项目用地概况 | 第87页 |
5.1.5 场地分析 | 第87-89页 |
5.2 规划设计理念的构建 | 第89-93页 |
5.2.1 适度集约处理、有机整合 | 第89-90页 |
5.2.2 因地制宜,融于自然,“隐”于环境 | 第90-91页 |
5.2.3 独特体验、特色“前奏” | 第91-93页 |
5.3 服务综合体的设计手法及处理 | 第93-97页 |
5.3.1 形态形式与地形的结合 | 第93-94页 |
5.3.2 动静交通组织与流线分析 | 第94-96页 |
5.3.3 综合体的特色处理手法 | 第96-97页 |
5.4 设计文本(详见附录)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附录 | 第102-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