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 本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推进和谐党群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群关系的基本思想 | 第16-18页 |
2.1.1 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的基础 | 第16页 |
2.1.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 第16-17页 |
2.1.3 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17-18页 |
2.1.4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 | 第18页 |
2.2 列宁对党群关系思想的贡献 | 第18-20页 |
2.2.1 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 | 第18-19页 |
2.2.2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 | 第19页 |
2.2.3 预防和杜绝官僚主义 | 第19-20页 |
第3章 和谐党群关系的实践历程 | 第20-36页 |
3.1 毛泽东对党群关系思想的贡献 | 第20-23页 |
3.1.1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 第20-21页 |
3.1.2 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21-22页 |
3.1.3 保持廉政无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 第22页 |
3.1.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 第22-23页 |
3.2 邓小平对党群关系思想的贡献 | 第23-25页 |
3.2.1 建立了爱国者最广泛的联盟 | 第23-24页 |
3.2.2 明确知识分子的阶级归属 | 第24页 |
3.2.3 提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 第24-25页 |
3.3 江泽民对党群关系思想的贡献 | 第25-30页 |
3.3.1 明确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地位 | 第26页 |
3.3.2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26-27页 |
3.3.3 确立反腐倡廉的基本路线 | 第27-30页 |
3.4 胡锦涛对党群关系思想的贡献 | 第30-32页 |
3.4.1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 第30-31页 |
3.4.2 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价值理念 | 第31-32页 |
3.4.3 提出“三为民”思想 | 第32页 |
3.5 习近平对党群关系思想的贡献 | 第32-36页 |
3.5.1 践行群众路线,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 第33-34页 |
3.5.2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 第34-35页 |
3.5.3 坚定不移惩治贪污腐败 | 第35-36页 |
第4章 新时期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历史必然性 | 第36-43页 |
4.1 和谐党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党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 第36-37页 |
4.2 和谐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 第37-38页 |
4.3 和谐党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 | 第38-40页 |
4.4 和谐党群关系是加强党风建设的客观需要 | 第40-43页 |
第5章 新时期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 第43-62页 |
5.1 新时期党群关系中的新问题 | 第43-45页 |
5.1.1 某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腐化堕落 | 第43-44页 |
5.1.2 个别地区干群关系紧张 | 第44页 |
5.1.3 个别地区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凸显 | 第44-45页 |
5.1.4 个别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向心力下降,使基层党的影响力不足 | 第45页 |
5.2 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思路 | 第45-59页 |
5.2.1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和谐党群关系的指导思想 | 第45-50页 |
5.2.2 “以人为本”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价值理念 | 第50-51页 |
5.2.3 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和谐党群关系的政治基础 | 第51-53页 |
5.2.4 以整合各方面利益关系作为和谐党群关系的实现途径 | 第53-56页 |
5.2.5 以加强党风建设作为和谐党群关系的关键环节 | 第56-59页 |
5.3 新时期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新举措 | 第59-62页 |
5.3.1 逐步实现改革成果惠及于民 | 第59-60页 |
5.3.2 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第60页 |
5.3.3 拓宽人民群众诉求渠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