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基于模态能量法的液压互联悬架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2 液压互联悬架系统概述第12-14页
        1.2.1 液压互联悬架的特性第12-13页
        1.2.2 液压互联悬架的类型第13-14页
    1.3 液压互联悬架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4-16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16-18页
        1.4.1 研究目的第16页
        1.4.2 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液压互联悬架原理及模态能量法概述第18-24页
    2.1 液压互联悬架组成与工作原理第18-20页
        2.1.1 液压互联悬架的结构组成第18-19页
        2.1.2 液压互联悬架的工作原理第19-20页
    2.2 车辆运动概述第20-22页
        2.2.1 车辆振动和运动第20-21页
        2.2.2 车辆运动模态第21-22页
    2.3 模态能量法概述第22-23页
    2.4 本章总结第23-24页
第3章 液压互联悬架整车建模第24-34页
    3.1 七自由度整车模型第24-27页
    3.2 液压互联悬架系统模型第27-30页
        3.2.1 液压系统模型第27页
        3.2.2 液压缸模型第27-29页
        3.2.3 油管模型第29页
        3.2.4 蓄能器模型第29-30页
        3.2.5 三通接头模型第30页
    3.3 液压互联悬架与整车耦合模型第30-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基于模态能量法的液压互联悬架性能分析第34-45页
    4.1 模态能量计算第34-36页
    4.2 基于模态能量法的仿真分析第36-39页
        4.2.1 U形实验第36-37页
        4.2.2 鱼钩实验第37-38页
        4.2.3 蛇形实验第38-39页
        4.2.4 凸块实验第39页
    4.3 基于模态能量法的实验分析第39-43页
        4.3.1 实验原理第40页
        4.3.2 实验方案第40-41页
        4.3.4 实验结果第41-43页
    4.4 本章小节第43-45页
第5章 液压互联悬架刚度阻尼特性分析第45-58页
    5.1 液压互联悬架单轴系统建模第45-47页
        5.1.1 刚度特性概述第45页
        5.1.2 模型基本假设第45-46页
        5.1.3 液压互联悬架单轴模型第46-47页
    5.2 铅垂线刚度特性分析第47-50页
        5.2.1 铅垂线刚度特性分析第47-48页
        5.2.2 蓄能器预充压力的影响第48-49页
        5.2.3 蓄能器容积的影响第49页
        5.2.4 液压缸截面积大小的影响第49-50页
    5.3 侧倾角刚度特性分析第50-53页
        5.3.1 侧倾角刚度特性分析第50-51页
        5.3.2 蓄能器预充压力的影响第51-52页
        5.3.3 蓄能器容积的影响第52页
        5.3.4 油缸上下腔截面积的影响第52-53页
        5.3.5 油缸安装距离的影响第53页
    5.4 阻尼特性分析第53-57页
        5.4.1 阻尼特性概述第53-54页
        5.4.2 AMESim建模第54-55页
        5.4.3 仿真结果分析第55-57页
    5.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6章 液压互联悬架刚度调节系统开发第58-68页
    6.1 刚度调节系统原理介绍第58-60页
    6.2 刚度调节系统功能样机实现第60-64页
        6.2.1 样机主要部件及其选型第60-63页
        6.2.2 功能样机实现第63-64页
        6.2.3 侧倾角刚度变化第64页
    6.3 刚度调节对其他性能影响第64-67页
        6.3.1 对垂向性能的影响第64-66页
        6.3.2 对液压元件的影响第66-67页
    6.4 本章总结第67-68页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点焊超声检测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薄壁多细胞管结构的耐撞性研究及其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