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研究型大学室外创新场所营造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问题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现状问题第10-11页
    1.2 研究的对象第11-14页
        1.2.1 研究型大学第11-13页
        1.2.2 创新与创新空间第13-14页
        1.2.3 研究范围的确定第14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7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14-15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15-17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7-21页
        1.4.1 研究型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相关研究第17-19页
        1.4.2 高校创新空间相关研究第19-20页
        1.4.3 高校创新行为相关研究第20页
        1.4.4 MOP认知模型对设计形态学推导的研究第20-21页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21-24页
        1.5.1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5.2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二章 创新行为研究第24-35页
    2.1 创新型人才的多样化社交需求第24-25页
    2.2 什么是创新行为第25-32页
        2.2.1 大学生日常行为理论研究第25-27页
        2.2.2 创新行为的定义第27页
        2.2.3 创新行为与活动的访谈调查第27-32页
    2.3 创新行为的模式第32-35页
        2.3.1 创新行为的模式第32-33页
        2.3.2 创新行为模式的类型第33-35页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创新空间的认知研究第35-52页
    3.1 研究型大学创新空间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第35页
    3.2 研究型大学创新空间的景观组成元素第35-42页
        3.2.1 创新空间中的景观建筑第36页
        3.2.2 创新空间中的植物景观第36-37页
        3.2.3 创新空间中的水体景观第37-38页
        3.2.4 创新空间中的景观设施第38-39页
        3.2.5 创新空间中的广场景观第39-40页
        3.2.6 创新空间中的道路景观第40-42页
    3.3 研究型大学创新空间的构成形式及空间分类第42-43页
        3.3.1 创新空间的构成形式第42页
        3.3.2 创新空间的分类第42-43页
    3.4 研究型大学创新空间景观形态特征分析——以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为例第43-52页
        3.4.1 快捷的步行网络体系第43-45页
        3.4.2 具有可识别性的节点景观第45-47页
        3.4.3 拥有促进创新交往的景观基础设施第47-49页
        3.4.4 创新空间具有多元活力的混合功能第49-52页
第四章 创新场所营造过程中空间形态与行为的互动关系第52-76页
    4.1 创新场所与创新场所营造的认识第52-59页
        4.1.1 创新场所的概念及与相近概念的辨析第52-54页
        4.1.2 创新场所营造的概念第54-55页
        4.1.3 关于创新场所营造的理论方法第55-59页
    4.2 校园创新空间形态对创新行为模式的影响第59-64页
        4.2.1 创新空间的步行道路对创新行为“途经”的影响第59-61页
        4.2.2 创新空间的节点景观对创新行为“吸引”的影响第61页
        4.2.3 创新空间的景观设施对创新行为“停留”的影响第61-62页
        4.2.4 创新空间类型多样性对创新行为“交流”的影响第62-64页
    4.3 创新行为模式的步骤对创新空间形态的要求第64-66页
        4.3.1 空间步行道路的易达性第64页
        4.3.2 节点景观的可识别性第64-65页
        4.3.3 景观设施的舒适性第65页
        4.3.4 空间类型的多样性第65-66页
    4.4 研究型高校创新空间与行为的现状分析——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第66-76页
        4.4.1 创新行为现状分析第68-70页
        4.4.2 华科校园创新空间现状分析第70-76页
第五章 基于创新行为的校园创新空间景观设计POM策略第76-93页
    5.1 POM方法的成立性第76-78页
        5.1.1 MOP方法的使用原理第76-77页
        5.1.2 POM方法的成立性第77-78页
    5.2 POM方法对创新行为下创新空间景观设计方法的梳理第78-89页
        5.2.1 满足“途经”行为的景观道路设计第78-80页
        5.2.2 满足“吸引”行为的景观节点设计第80-84页
        5.2.3 满足“停留”行为的景观设施设计第84-86页
        5.2.4 满足“交流”行为的景观空间设计第86-89页
    5.3 设计工具POM的使用框架第89-93页
        5.3.1 支撑(Backing)——创新空间营造的POM工具第90-91页
        5.3.2 设计工具框架总结第91-93页
总结与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附录A 关于校园创新行为的问卷调查第98-99页
附录B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线性系统的结构荷载识别
下一篇:基于生命周期的公共建筑物质流—能量流及低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