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预制填充墙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各种形式预制填充墙 | 第11-12页 |
1.2.2 预制混凝土填充墙施工过程及节点构造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界面抗剪承载力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填充墙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15-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19-28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混凝土材料模型 | 第19-22页 |
2.2.1 混凝土受拉状态下本构模型 | 第19-20页 |
2.2.2 混凝土受压状态下本构模型 | 第20-21页 |
2.2.3 混凝土破坏准则 | 第21-22页 |
2.3 钢筋本构模型 | 第22页 |
2.4 接触面模型 | 第22-23页 |
2.5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23-27页 |
2.5.1 Marina L.Moretti试验 | 第23-25页 |
2.5.2 验证结果 | 第25-27页 |
2.6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28-38页 |
3.1 试件设计 | 第28-30页 |
3.2 有限元模型非线性分析结果 | 第30-37页 |
3.2.1 填充墙高宽比对框架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2 墙体厚度对框架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墙-柱拉结钢筋对框架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4 墙-梁拉结钢筋对框架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Pushover分析原理及等效压杆模型 | 第38-53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38-48页 |
4.2.1 性能水平的划分 | 第38-39页 |
4.2.2 性能目标的确定 | 第39页 |
4.2.3 性能指标的选择 | 第39-41页 |
4.2.4 Pushover分析原理 | 第41页 |
4.2.5 Pushover实施步骤 | 第41-48页 |
4.3 填充墙等效压杆模型 | 第48-52页 |
4.3.1 单杆等效模型 | 第48-49页 |
4.3.2 三压杆等效模型 | 第49-50页 |
4.3.3 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等效简化模型 | 第50页 |
4.3.4 等效压杆模型在SAP2000中的验证 | 第50-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Pushover分析 | 第53-66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实例介绍 | 第53-54页 |
5.3 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5.4 模态分析结果 | 第56-57页 |
5.5 Pushover分析结果 | 第57-59页 |
5.6 性能评估 | 第59-60页 |
5.7 自振周期对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 | 第60-62页 |
5.7.1 框架A—不考虑填充墙 | 第60-61页 |
5.7.2 框架B—混凝土填充墙 | 第61页 |
5.7.3 框架C—砌体填充墙 | 第61-62页 |
5.8 各国中结构自振周期的规定 | 第62-64页 |
5.8.1 不考虑填充墙布置 | 第62页 |
5.8.2 考虑填充墙布置 | 第62-64页 |
5.9 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