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城市现状严峻的雨洪问题 | 第15-16页 |
1.1.2 城市雨水管网不能满足排水需求 | 第16页 |
1.1.3 设计理念滞后,先进技术难以落实 | 第16-17页 |
1.1.4 城市“双修”概念的推动 | 第17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1 文献查阅分析法 | 第18页 |
1.5.2 多学科融贯研究法 | 第18-19页 |
1.5.3 模型构建与定量分析法 | 第19页 |
1.5.4 实例分析法 | 第19页 |
1.6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第21-35页 |
2.1 城市雨洪管理 | 第21-26页 |
2.1.1 国外雨洪管理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2.1.2 国外雨洪管理的启示 | 第23-24页 |
2.1.3 国内雨洪管理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1.4 国内雨洪管理的不足 | 第25-26页 |
2.2 绿色基础设施 | 第26-35页 |
2.2.1 绿色基础设施内涵 | 第26-29页 |
2.2.2 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方法 | 第29页 |
2.2.3 GI的雨洪管理措施 | 第29-31页 |
2.2.4 GI与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关系 | 第31-32页 |
2.2.5 国内外GI理论发展 | 第32-35页 |
第3章 基于雨洪管理的南方丘陵地区城市GI构建方法 | 第35-64页 |
3.1 GI与南方丘陵地区城市相关性分析 | 第35-39页 |
3.1.1 丘陵地区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 第35-38页 |
3.1.2 GI在南方丘陵地区城市运用的必要性 | 第38页 |
3.1.3 GI在南方丘陵地区城市运用的可行性 | 第38-39页 |
3.2 南方丘陵地城市GI可选用地 | 第39-43页 |
3.2.1 现存绿色基础设施用地 | 第39-41页 |
3.2.2 潜在绿色基础设施用地 | 第41-43页 |
3.3 南方丘陵地区城市GI雨洪管理措施 | 第43-54页 |
3.3.1 流域层面 | 第44-49页 |
3.3.2 城市层面 | 第49-51页 |
3.3.3 场地层面 | 第51-54页 |
3.4 基于雨洪管理的南方丘陵地区城市GI构建过程 | 第54-64页 |
3.4.1 研究范围的选择 | 第54-55页 |
3.4.2 暴雨内涝模拟 | 第55-58页 |
3.4.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2页 |
3.4.4 重要性评价建立多层级生态网络 | 第62-63页 |
3.4.5 综合GI网络构建 | 第63-64页 |
第4章 基于雨洪管理的安仁县GI构建实践 | 第64-90页 |
4.1 安仁县基本概况 | 第64-67页 |
4.1.1 城市建设历程 | 第64-65页 |
4.1.2 自然资源条件 | 第65-67页 |
4.1.3 城市雨水系统问题 | 第67页 |
4.2 基于雨洪管理的安仁县GI构建方案 | 第67-90页 |
4.2.1 研究范围 | 第68-69页 |
4.2.2 安仁县暴雨模型 | 第69-71页 |
4.2.3 自然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8页 |
4.2.4 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2页 |
4.2.5 重要性评价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 第82页 |
4.2.6 综合GI网络构建 | 第82-90页 |
结论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8-9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