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2.1 电动汽车相关理论 | 第17-25页 |
2.1.1 电动汽车的分类和特点 | 第17-23页 |
2.1.2 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 第23-25页 |
2.2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第25-26页 |
2.3 主要分析工具 | 第26-29页 |
3 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37页 |
3.1 发达国家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第29-31页 |
3.2 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第31-34页 |
3.2.1 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第31-33页 |
3.2.2 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研发情况 | 第33页 |
3.2.3 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生产情况 | 第33-34页 |
3.3 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4 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第37-50页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第37-41页 |
4.1.1 政策法律环境 | 第37-38页 |
4.1.2 经济环境 | 第38-40页 |
4.1.3 技术环境 | 第40-41页 |
4.1.4 社会文化环境 | 第41页 |
4.2 产业竞争力分析 | 第41-47页 |
4.2.1 生产要素要件 | 第42-43页 |
4.2.2 需求要件 | 第43-44页 |
4.2.3 相关支撑产业要件 | 第44-45页 |
4.2.4 产业结构及竞争要件 | 第45-47页 |
4.3 SWOT分析 | 第47-50页 |
4.3.1 优势 | 第47-48页 |
4.3.2 劣势 | 第48页 |
4.3.3 机会 | 第48页 |
4.3.4 威胁 | 第48-50页 |
5 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对策 | 第50-59页 |
5.1 制定对策的基本原则 | 第50页 |
5.2 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 第50-51页 |
5.3 发展阶段 | 第51-52页 |
5.4 发展对策 | 第52-59页 |
5.4.1 完善国家相关政策 | 第52-53页 |
5.4.2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 第53-55页 |
5.4.3 加快充电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第55页 |
5.4.4 做大、做强纯电动汽车品牌 | 第55-56页 |
5.4.5 加强企业创新研发能力 | 第56-57页 |
5.4.6 培育纯电动汽车消费市场 | 第57-58页 |
5.4.7 加强纯电动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58-5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59页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