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负空间”与界面构成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选题源起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15-18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负空间操作引导界面设计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动态与理论假设 | 第19-24页 |
1.4.1 研究背景及动态 | 第19-24页 |
1.4.2 理论假设 | 第24页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24-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5.2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建筑“负空间”与界面构成概述 | 第27-39页 |
2.1 界面构成分析 | 第27-34页 |
2.1.1 界面的空间构成 | 第27页 |
2.1.2 界面的结构构成 | 第27-30页 |
2.1.3 界面的材料构成 | 第30-32页 |
2.1.4 基于技术进步的新型界面 | 第32-34页 |
2.2 建筑负空间概述 | 第34-38页 |
2.2.1 负空间内涵 | 第34-35页 |
2.2.2 负空间特征 | 第35-37页 |
2.2.3 负空间在不同领域的表达 | 第37-38页 |
2.3 负空间——作为组织与建构界面的工具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负空间操作的驱动与影响因素 | 第39-51页 |
3.1 概述 | 第39-41页 |
3.1.1 建筑的客观物质性 | 第39页 |
3.1.2 建筑的主观精神性 | 第39页 |
3.1.3 建筑的复杂性 | 第39-41页 |
3.2 负空间驱动因素的三个层面 | 第41-44页 |
3.2.1 功能因素 | 第41页 |
3.2.2 生态因素 | 第41-42页 |
3.2.3 空间意向 | 第42页 |
3.2.4 评价分析模式 | 第42-44页 |
3.3 建筑负空间评价分析 | 第44-51页 |
3.3.1 评价分析说明 | 第44-45页 |
3.3.2 负空间分类评价分析 | 第45-48页 |
3.3.3 评价总结与反思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建筑负空间操作思路及方式 | 第51-71页 |
4.1 负空间操作基本思路 | 第51-52页 |
4.1.1 负空间基本体生成 | 第51页 |
4.1.2 负空间限定要素叠加 | 第51-52页 |
4.1.3 负空间优化要素叠加 | 第52页 |
4.2 负空间基本形式生成 | 第52-64页 |
4.2.1 始于面的负空间 | 第52-56页 |
4.2.2 始于模块单元的负空间 | 第56-60页 |
4.2.3 始于实体体量的负空间 | 第60-64页 |
4.2.4 小结 | 第64页 |
4.3 负空间限定与组织方式 | 第64-68页 |
4.3.1 限定要素 | 第64-67页 |
4.3.2 限定方式 | 第67-68页 |
4.3.3 限定程度 | 第68页 |
4.4 负空间优化要素叠加 | 第68-71页 |
4.4.1 功能设施 | 第68-69页 |
4.4.2 生态要素 | 第69页 |
4.4.3 装饰要素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基于建筑负空间操作的界面构成设计 | 第71-86页 |
5.1 城市设计层面 | 第71-75页 |
5.1.1 TOD:打开城市地面层 | 第71-73页 |
5.1.2 纽约“口袋公园”:打开城市立面层 | 第73-74页 |
5.1.3 通风走廊:打开城市立面层 | 第74-75页 |
5.2 建筑层面 | 第75-80页 |
5.2.1 新建建筑 | 第75-78页 |
5.2.2 新旧建筑之间 | 第78-80页 |
5.3 建筑室内空间层面 | 第80-84页 |
5.3.1 高层建筑室内空间 | 第80-82页 |
5.3.2 多层与低层建筑室内空间 | 第82-83页 |
5.3.3 半地下与地下建筑室内空间 | 第83-84页 |
5.4 建筑负空间操作的思考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研究结论 | 第86页 |
研究反思 | 第86-87页 |
后续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1-92页 |
附录B 负空间操作与影响因素分析案例附表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