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北方滨水空间营造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1.1.2 滨水植物造景艺术发展前景广阔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北方城市滨水空间 | 第17-18页 |
2.2 北方滨水植物景观空间中的实体要素 | 第18-22页 |
2.2.1 北方滨水植物的分类 | 第19-21页 |
2.2.1.1 水生植物类 | 第19页 |
2.2.1.2 陆生植物类 | 第19-21页 |
2.2.2 北方滨水植物的大小 | 第21页 |
2.2.3 北方滨水植物的外形 | 第21-22页 |
2.2.4 北方滨水植物的质感 | 第22页 |
2.2.5 北方滨水植物色彩特征 | 第22页 |
2.2.6 北方滨水植物的文化内涵 | 第22页 |
2.3 北方滨水植物景观空间中的形态要素 | 第22-23页 |
2.4 北方滨水空间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及其组合 | 第23-24页 |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北方城市滨水空间植物造景艺术研究 | 第27-42页 |
3.1 北方滨水空间植物造景的原则 | 第27-29页 |
3.1.1 科学性原则 | 第27-28页 |
3.1.2 艺术性原则 | 第28-29页 |
3.1.3 文化性原则 | 第29页 |
3.1.4 实用性原则 | 第29页 |
3.2 北方滨水空间植物配置的原则 | 第29-32页 |
3.2.1 快长树与慢长树,常绿和落叶树相结合 | 第30页 |
3.2.2 乔木和灌木相结合,配以藤本、地被、花卉 | 第30-31页 |
3.2.3 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已驯服的外来树种 | 第31页 |
3.2.4 对滨水植物景观空间进行有机调理 | 第31页 |
3.2.5 植物颜色上的搭配 | 第31-32页 |
3.3 北方城市滨水空间植物造景的艺术性 | 第32-33页 |
3.4 北方城市滨水空间植物造景的形式 | 第33-38页 |
3.4.1 造景的基本元素 | 第33-35页 |
3.4.2 造景形式 | 第35-36页 |
3.4.3 栽植方式 | 第36-38页 |
3.5 不同水岸形式的滨水空间的植物造景 | 第38-42页 |
3.5.1 直线型水岸线 | 第39-40页 |
3.5.2 曲线型水岸线 | 第40页 |
3.5.3 折线型水岸线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北方城市滨水空间植物造景艺术设计方法研究 | 第42-49页 |
4.1 北方城市滨水空间植物造景研究—以辽宁城市为例 | 第42-44页 |
4.1.1 沈阳浑河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 第42-43页 |
4.1.2 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 第43-44页 |
4.1.3 大连滨海路案例分析 | 第44页 |
4.2 北方城市滨水空间植物设计 | 第44-45页 |
4.2.1 陆地植物种植设计 | 第44-45页 |
4.2.2 水边的植物种植设计 | 第45页 |
4.2.3 水生植物种植设计 | 第45页 |
4.3 北方城市滨水空间不同空间类型的植物造景艺术效果 | 第45-47页 |
4.3.1 构成空间 | 第46页 |
4.3.2 半开敞空间 | 第46页 |
4.3.3 开敞空间 | 第46页 |
4.3.4 覆盖空间 | 第46页 |
4.3.5 完全封闭空间 | 第46-47页 |
4.3.6 垂直空间 | 第47页 |
4.4 植物造景与其它要素构成空间 | 第47-49页 |
4.4.1 植物造景对建筑的衬托 | 第47页 |
4.4.2 植物造景与水体的呼应 | 第47-48页 |
4.4.3 植物造景与道路的融汇 | 第48页 |
4.4.4 植物造景与驳岸的结合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9-51页 |
5.1 讨论 | 第49页 |
5.1.1 冬季北方城市滨水空间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 | 第49页 |
5.1.2 城市滨水空间植物造景艺术的再认识问题 | 第49页 |
5.2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