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3-18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五、主要创新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的基本范畴 | 第18-32页 |
一、社区 | 第18-23页 |
(一)社会学中社区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现行法中社区的概念 | 第19-21页 |
(三)本文中社区的概念 | 第21-23页 |
二、社区环境治理 | 第23-27页 |
(一)治理的概念 | 第23-24页 |
(二)环境治理与社区治理 | 第24-26页 |
(三)社区环境治理的概念 | 第26-27页 |
三、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 | 第27-32页 |
(一)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的法律基础 | 第27-28页 |
(二)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的主体 | 第28-30页 |
(三)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的客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的理论证成 | 第32-49页 |
一、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 第32-41页 |
(一)自由价值分析 | 第33-34页 |
(二)正义价值分析 | 第34-35页 |
(三)秩序价值分析 | 第35-37页 |
(四)效率价值分析 | 第37-41页 |
二、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的现实需求 | 第41-49页 |
(一)城乡人居环境问题严峻 | 第41-43页 |
(二)传统政府管制模式失灵 | 第43-44页 |
(三)环境公众参与状况不佳 | 第44-46页 |
(四)社区环境治理法律不足 | 第46-49页 |
第三章 构建我国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的模式与原则 | 第49-62页 |
一、构建我国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 | 第49-55页 |
(一)社区自治模式 | 第49-51页 |
(二)政府主导模式 | 第51-52页 |
(三)政府与社区自治结合模式 | 第52-53页 |
(四)小结:我国的模式选择 | 第53-55页 |
二、构建我国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的指导原则 | 第55-62页 |
(一)统筹规划原则 | 第55-56页 |
(二)社区自主原则 | 第56-57页 |
(三)政府引导原则 | 第57-58页 |
(四)公众参与原则 | 第58-59页 |
(五)硬法软法相结合原则 | 第59-62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的策略建议 | 第62-86页 |
一、政府:提供支持 | 第62-64页 |
(一)制度支持 | 第63页 |
(二)财政支持 | 第63-64页 |
(三)人力和智力支持 | 第64页 |
二、社区自治组织:核心角色 | 第64-75页 |
(一)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 第64-69页 |
(二)制定社区环境公约 | 第69-70页 |
(三)建立社区环境委员会 | 第70-71页 |
(四)探索社区环境圆桌会议制度 | 第71-74页 |
(五)推动社区环境宣传教育 | 第74-75页 |
三、社区居民:主要行动者 | 第75-77页 |
(一)社区居民享有的权利 | 第75-76页 |
(二)社区居民承担的义务 | 第76-77页 |
四、社会组织:内外联动 | 第77-81页 |
(一)培育社区内组织发展 | 第77-79页 |
(二)建立社区内外组织间的联动机制 | 第79-81页 |
五、企业:履行环境责任 | 第81-84页 |
(一)向社区履行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 | 第81-83页 |
(二)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义务 | 第83-84页 |
六、社区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立法建议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97页 |
后记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