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1-16页 |
1.2.1 学科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1.5 主要认识 | 第18-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4页 |
2.1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19-20页 |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20-21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1-23页 |
2.4 石油地质特征 | 第23-24页 |
第3章 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 第24-33页 |
3.1 岩相类型 | 第24-28页 |
3.1.1 块状(粉砂质)泥岩相(Mm) | 第24-25页 |
3.1.2 钙质结核(粉砂质)泥岩相(Mc) | 第25-26页 |
3.1.3 生物扰动或植根发育(粉砂质)泥岩相(Mb) | 第26页 |
3.1.4 波状交错层理(泥质)粉砂岩相(Fr) | 第26-27页 |
3.1.5 变形层理(泥质)粉砂岩相(Fd) | 第27页 |
3.1.6 块状层理细砂岩相(Sm) | 第27页 |
3.1.7 交错层理(粉)细砂岩相(St) | 第27页 |
3.1.8 泥砾质(粉)细砂岩相(Sg) | 第27-28页 |
3.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8-33页 |
3.2.1 水上分流河道 | 第29页 |
3.2.2 分流河道间 | 第29-30页 |
3.2.3 决口扇复合体 | 第30页 |
3.2.4 水下分流河道 | 第30-31页 |
3.2.5 河口坝 | 第31页 |
3.2.6 席状砂 | 第31页 |
3.2.7 湖泥 | 第31-33页 |
第4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 第33-52页 |
4.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核心概念 | 第33-35页 |
4.1.1 地层基准面与可容纳空间 | 第33-34页 |
4.1.2 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 第34-35页 |
4.1.3 相分异原理 | 第35页 |
4.1.4 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 第35页 |
4.2 浅水三角洲高频旋回识别与划分 | 第35-44页 |
4.2.1 扶余油层沉积旋回特征 | 第35-38页 |
4.2.2 浅水三角洲高频旋回界面识别与划分 | 第38-44页 |
4.3 浅水三角洲高分辨率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 第44-52页 |
4.3.1 区域对比标志层 | 第44-45页 |
4.3.2 河道期次 | 第45-46页 |
4.3.3 连井高频层序地层对比 | 第46-52页 |
第5章 浅水三角洲沉积相时空演化特征 | 第52-69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2-58页 |
5.1.1 古地貌特征 | 第52-53页 |
5.1.2 物源分析 | 第53-54页 |
5.1.3 优势砂岩厚度图 | 第54-56页 |
5.1.4 河道宽深比计算 | 第56-58页 |
5.2 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沉积相剖面特征 | 第58-63页 |
5.2.1 研究区南北向沉积相剖面特征 | 第58-60页 |
5.2.2 研究区北部沉积相剖面特征 | 第60-61页 |
5.2.3 研究区中部沉积相剖面特征 | 第61页 |
5.2.4 研究区南部沉积相剖面特征 | 第61-62页 |
5.2.5 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地层发育模式 | 第62-63页 |
5.3 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 第63-66页 |
5.3.1 F12旋回 | 第64-65页 |
5.3.2 F11旋回 | 第65-66页 |
5.4 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特征 | 第66-67页 |
5.5 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