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农产物化学加工工业论文--化学加工过程及设备论文--废料化学加工论文

玉米芯残渣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主要符号表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5页
    1.1 生物质能源第14-15页
        1.1.1 世界能源现状第14页
        1.1.2 生物质能源与燃料乙醇第14-15页
    1.2 玉米芯残渣概述第15-20页
        1.2.1 玉米芯残渣简介第15页
        1.2.2 玉米芯残渣的主要成分及其结构和性质第15-18页
        1.2.3 玉米芯残渣的利用第18-20页
    1.3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概述第20-31页
        1.3.1 物理预处理方法第21-22页
        1.3.2 化学预处理方法第22-29页
        1.3.3 物理-化学预处理方法第29-31页
        1.3.4 生物预处理方法第31页
    1.4 预处理数学模型研究现状第31-32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2-35页
        1.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3-34页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34-35页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第35-44页
    2.1 主要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第35-36页
        2.1.1 主要实验原料第35页
        2.1.2 主要实验试剂第35页
        2.1.3 主要实验仪器第35-36页
    2.2 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步骤第36-38页
    2.3 玉米芯残渣化学组分含量测定第38-41页
        2.3.1 两步酸水解步骤第38-39页
        2.3.2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第39-40页
        2.3.3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第40-41页
    2.4 酶解实验第41页
    2.5 预处理液中木质素磺酸钠的表征第41-44页
        2.5.1 木质素磺酸钠浓度的测定[122]第41-42页
        2.5.2 预处理液中木质素磺酸钠磺化度的测定第42-44页
第三章 玉米芯残渣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技术研究第44-67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预处理温度对玉米芯残渣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的影响第45-48页
        3.2.1 预处理温度对玉米芯残渣成分组成及酶解效率的影响第45-47页
        3.2.2 预处理温度对预处理液中木质素磺酸钠收率及其磺化度的影响第47-48页
    3.3 亚硫酸钠用量对玉米芯残渣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的影响第48-53页
        3.3.1 亚硫酸钠用量对玉米芯残渣成分组成及酶解效率的影响第49-51页
        3.3.2 亚硫酸钠用量对预处理液中木质素磺酸钠的收率及其磺化度的影响第51-53页
    3.4 液固比对玉米芯残渣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的影响第53-56页
        3.4.1 液固比对玉米芯残渣成分组成及酶解效率的影响第53-54页
        3.4.2 液固比对预处理液中木质素磺酸钠的收率及其磺化度的影响第54-56页
    3.5 氢氧化钠用量对玉米芯残渣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的影响第56-59页
        3.5.1 氢氧化钠用量对玉米芯残渣成分组成及酶解效率的影响第56-57页
        3.5.2 氢氧化钠用量对预处理液中木质素磺酸钠的收率的影响第57-59页
    3.6 亚硫酸钠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对预处理的综合影响第59-63页
    3.7 优化工艺条件下的玉米芯残渣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及其物料衡算第63-64页
    3.8 本章小结第64-67页
第四章 玉米芯残渣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经验数学模型的建立第67-79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玉米芯残渣亚硫酸盐预处理中脱木质素反应动力学经验公式建立第68-70页
    4.3 木质素因子LF与预处理后底物木质素含量的函数关系式第70-72页
    4.4 木质素因子LF对预处理后底物酶解效率的影响分析第72-75页
    4.5 综合水解因子OF用于酶解效率的预测第75-76页
    4.6 木质素因子LF与预处理液木质素磺酸钠收率的函数关系式建立第76-78页
    4.7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附表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反式-4-氨甲基环己烷甲酸的生物催化法生产
下一篇: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