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家庭“冷暴力”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2.1.1 家庭暴力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身体暴力的概念 | 第14页 |
2.1.3 精神暴力的概念 | 第14页 |
2.1.4 性暴力的概念 | 第14页 |
2.1.5 家庭“冷暴力”的概念 | 第14-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社会资源理论 | 第17页 |
2.2.2 冲突理论 | 第17-18页 |
2.2.3 交换理论 | 第18-19页 |
3 我国家庭“冷暴力”的问卷分析 | 第19-21页 |
3.1 问卷分析 | 第19页 |
3.1.1 问卷的选取 | 第19页 |
3.1.2 汇总分析 | 第19页 |
3.2 “冷暴力”的现状 | 第19-21页 |
3.2.1 家暴的方式从“热暴力”逐渐趋向“冷暴力” | 第19-20页 |
3.2.2 施暴者的法律制裁难以执行 | 第20页 |
3.2.3 夫妻双方的矛盾难以调解 | 第20页 |
3.2.4 心理压力难以释放 | 第20-21页 |
4 我国“冷暴力”法律救济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1-26页 |
4.1 我国“冷暴力”法律救济 | 第21-23页 |
4.1.1 一般法律救济措施 | 第21-22页 |
4.1.2 对家庭暴力实施者的制裁方式 | 第22页 |
4.1.3 我国家庭“冷暴力”救助机关 | 第22-23页 |
4.2 我国“冷暴力”法律救济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4.2.1 家庭“冷暴力”的法律制裁及救济途径缺乏法律条文支持 | 第23-24页 |
4.2.2 家庭“冷暴力”法律界定不明确 | 第24页 |
4.2.3 家庭“冷暴力”的救助机关尚未法定化 | 第24-26页 |
5 家庭“冷暴力”的法律救济对策 | 第26-32页 |
5.1 家庭“冷暴力”法律救济原则 | 第26-27页 |
5.1.1 “冷暴力”的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 第26页 |
5.1.2 “冷暴力”案件的调解:秉承对家暴零容忍原则 | 第26-27页 |
5.1.3 “冷暴力”案件的诉讼:自诉与强制诉讼相结合原则 | 第27页 |
5.1.4 “冷暴力”案件中的“以暴制暴”的轻刑化和去罪化 | 第27页 |
5.2 完善家庭“冷暴力”的告诫制度 | 第27-28页 |
5.3 完善家庭“冷暴力”的人身保护令制度 | 第28-29页 |
5.4 家庭“冷暴力”的“博弈”—法援及其联动保护机制 | 第29-32页 |
5.4.1 建立家庭“冷暴力”婚内损害赔偿制度 | 第29-30页 |
5.4.2 建立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 | 第30页 |
5.4.3 构建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长效联动机制 | 第30-32页 |
6 结论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附录 | 第35-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页 |